欢迎来到亿赛范文网!

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7篇

时间:2023-12-30 10:48: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

  

  关于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三点建议

  2011.11.14台盟上海市委预算委副主任、副主委王中反映,当今,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众多现代都市、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市建设规划新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数十个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也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或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目标。

  为了实施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建设智慧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本市已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智慧城市领导机构,2011年9月7日召开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标志着上海加快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质性步伐。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事关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是上海提升城市现代信息技术能级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目前,参照国际电信联盟(ITU)评估指标,上海在家庭电脑拥有量、家庭电脑接入互联网比例、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出口带宽、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等,已全面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正在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上海全市在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重大战略中,众多区县、各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信息产业基地、创意创业基地、庞大的民营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群体、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都对市委、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重大战略决策投入极大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的区、园区、国家及本市骨干企业等分别提出了各自区域性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或相关主导产业推进战略构想;本市推进建设智慧城市庞大、坚实的社会基础正在逐步形成。为了深化全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维及战略决策,王中就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科学规划、精准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三点建议:

  一、强化比较研究,精准研拟、发布推行本市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标、评价指标及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市的综合规划部门、经济信息、科技、统计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比较研究,明确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目标体系的精准定位。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全方位搜寻、占有当今国际、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态势的最新信息(各类智慧城市及其主导产业、主导项目的推进计划及发展趋势、目标定位、评价指标、行业技术标准等详尽数据),建立完备的智慧城市数据库。站在全球高端、前沿的视野上,与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现实基础、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比对、研究,客观分析、分别明晰上海在当今国际现代都市、国内各类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所处的地位,分别明晰上海建设国际高端、国

  内高端智慧城市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在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高起点地研拟本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体系,包括近期(三年)、中期和远期战略目标体系,进一步研拟、制定并发布本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各主导项目、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及各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编印并向全市发放《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发布并推行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中、远期战略目标、主导项目和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以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二、强化顶层设计,精准制定、完善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性规划体系

  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市综合规划部门、经济信息、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强化顶层设计战略思维,会同各区县规划、经信、科技等部门,按照全市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规划,统筹、整合、协调各区县,各国家级、市级、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基地等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行动计划、战略构想等,完善全市建设智慧城市综合性的科学规划体系。

  全市综合性的智慧城市规划体系,应借鉴国家工业信息部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智慧城市建设各专业规划,借鉴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已经出台的《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今年发布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等重要权威信息资源,紧密结合上海实际,综合全市已有的相关产业战略规划或专业推进规划。例如,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本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本市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即“云海计划”,本市三网融合及“城市光网”发展规划,本市无线城市、移动互联网发展规划,本市物联网发展规划,本市电子政务、智慧商务发展规划等,将这些相关战略规划及专业发展规划中与本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体系、评价指标相关内容加以梳理、整合,形成、并完善本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综合性规划体系。

  该综合性规划体系,还应就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做出明晰的规划。例如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芯片及智能IT产品开发制造、智慧商务等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园区、示范基地、先导基地、拓展基地、创业基地等,在全市各区县的相关主体功能区、相关国家级、市级、区级产业园区中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明晰定位。加强产业引导,规范产业开发秩序,合理、高效配置相关资源,在全市各相关区域及园区,尽量形成智慧城市相关产业产业链的相对集中和主导产业能级的相对集聚,努力构建各产业园区之间主导产业技术链、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互相配套、对接及合作、联盟机制,倡导错位发展与良性竞争,尽量避免或减少各产业园区同质化主导产业体系之间的不良竞争。

  三、强化、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精准推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一是要完善建设智慧城市的政策体系。一方面对推进发展智慧城市的新型业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另一方面,对近几年出台的与智慧城市主导产业相关的各类政策进行梳理及宣导,尤其要在大量的政策真正落地上下功夫,根本转变广大园区、基地、中小民营企业、海归及大学生创业人员等,对相关政策不知道、找不到、看不懂、搞不清、没路径、没援助的政策缺位状况。市相关部门要联合编印《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策指南》,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清晰描绘获取各类政策援助的详细路线图。市区相关部门要组织对参与各类智慧城市项目的相关目标群体进行政策引导培训,对各类目标群体的创意、创业需求,强化分类指导,提供精准、到位、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援助。

  二是要完善建设智慧城市的财税体系。进一步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新兴主导产业、主导项目的税收政策。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资金,扶助智慧城市主导产业的重点开发、建设及产业升级项目。市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国内外风险投资集团、私募基金公司等,投资并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有关重大建设项目,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开发直接推进智慧城市新型业态

  的中小微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资本金投入与支撑。组织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完善投融资体系,有针对性地全力扶助符合智慧城市产业导向的广大中小微型企业,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困境。

  三是要强化建设智慧城市的人才及人力资源保障,优化和完善参与各类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的人才资源配置,积极引进高端开发技术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发现和大力培育、扶持智慧城市新兴主导业态的领军人才、专业团队等。

  四、全面推进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

  尽早建立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官方网站,充分运用各类现代传媒手段,扩张智慧城市建设公共信息的持续发布与广泛传播,提升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决策、战略部署实施进程的社会公众知晓率、关注度和参与度。

篇二: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

  

  芜湖新型智慧城市

  1、新型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就是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建立的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以实现对人和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务,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政策:近年来,智慧城市各相关领域的指导政策纷纷出台,智慧城市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建立。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2016年4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二十六部委联合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并制定出台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2016—2018年工作分工》,进一步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统筹和宏观指导。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将城市居民感受、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相关各部委也陆续出台了多份专项领域的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

  也积极制定了本地的“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8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最佳结合点,将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要义:“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荣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目标,主要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实现国家和城市的协调发展。

  原则: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导向”原则,以市民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为主线,优化整合各级部门服务内容,建成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和机遇移动互联网的民生服务理念,市民及企业服务体验和便利程度极大提升。

  内涵: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协调发展、共建共享、数据驱动、统筹管理、安全可控。

  2、芜湖智慧研究院到底干了什么?

  从2013年开始,芜湖成为首批国家9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6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峰会上,芜湖的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指数位列全国第五、安徽首位。2017年,芜湖跻身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第16位。2017年6月份在“2017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50强”中,芜湖市荣获创新设计奖、创新人物奖!

  智慧园区:2013年,芜湖经开区将率先启动“智慧园区”建设。2017年,芜湖电信分公司分别为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弋江经济开发区、江北产业集中区制定了“智慧园区”整体信息化方案,从光纤、3G/4G、WIFI覆盖、翼支付便民服务到“智慧企业”系列信息化应用服务制定了完整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专项团队跟踪推进。

  电子政务:芜湖在电子政务工作改革中,始终走在前列,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17年12月,无为县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智慧门牌建设。实现“以房管人”目标的新理念、新举措。扫描二维码,可以在线申请变更人口信息、申请户籍办理、咨询公安相关业务办理、登记流动人口信息,还可以在线申请居住证、查看本小区的发破案情况、接收公安机关的安全防范宣传,并可以在线报警、投诉等等。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联系。

  数字城管:2007年,国家住建部确定并公布芜湖为安徽省首批建设数字城管试点城市。芜湖市数字化城管工作于2009年启动实施,2010年正式运行,在“数字化城管系统”的试点建设中,芜湖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个通过住建部验收的城市,并被住建部以城管数字建设的“芜湖模式”加以推广。

  智慧环保:2017年7月1日起,芜湖城区范围内所有建筑项目已全部使用全封闭新型环保智能建筑垃圾运输车,并推广智能化渣土车冲洗槽和渣土管控系统等举措,实现了渣土车从工地源头、运输行驶等全过程的透明化、智能化监管。在芜湖市政务文化中心及附近路

  段,安装着智慧路灯。这些路灯的亮度可控,灯杆上设有风向标与传感器,全天候测试PM2.5、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噪音等数据。这些数据将在灯杆右侧的LED屏幕上实时更新,便于过往市民查阅。

  平安城市:芜湖是全国21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之一。早在2004年.中国电信安徽芜湖分公司就利用自身网络资源.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基于IP的城市监控系统。

  智慧旅游:在2015年,芜湖智慧旅游项目正式上线运营。芜湖智慧旅游项目包括政务网、资讯网、体验网、质监网、微信、手机APP、手机WAP等七大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全面、实时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同时也为旅游主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旅游监管和旅游综合分析搭建了平台。在2017安徽旅游互联网大会暨网络旅游论坛上,安徽马仁奇峰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新华联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获得“十佳智慧旅游营销项目”。

  智慧医疗:2017年年初,芜湖市中医医院联合招商银行芜湖分行打造的“移动智慧医院”平台上线运行。这是芜湖市级医院中首个集预约挂号、门诊缴费、候诊查询、报告查询等功能于一身“移动智慧医院”平台,免去了患者现场挂号、缴费等各种排队带来的诸多不便。“指尖上的医院”改变了芜湖人既有的看病就医支付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交通:2014年6月芜湖发布掌上公交应用;2015年7月芜湖汽车客运站推出了“扫码乘车”服务;2015年12月,芜湖启动市区道路泊车位智能化改造工程缓解“停车难”。在2016年5月,百

  度宣布将在芜湖共同建设“全无人驾驶汽车运营区域”。2017年6月,奇瑞汽车再与百度在美国硅谷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车联网、高度自动驾驶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合作。

  智慧社区:芜湖市全面推行以“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为枢纽的新型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实行社管、城市和市场等各领域综合监管,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芜湖市将把社区智慧家庭服务站建设作为持续推进信息惠民工程的有效途径,广泛推广,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有效促进芜湖信息消费,进而加快社会生活方式转变,提升芜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智慧物流:依靠创新在创业路上一路快跑的“互联网+高效物流”创业者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芜湖,因为芜湖兼具传统物流基础优势和互联网创业的良好环境。芜湖是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国仅11个)、粤苏皖赣四省物流大通道规划的节点城市、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互联网+高效物流”则是镜湖区首位产业的重中之重。

  3、关于新技术发展到今天: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情况和现状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采用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通过便捷可靠的网络访问,只需投入极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就能够从计算资源池中快速获取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由于云计算具有高可靠性、按需服务、高可扩展性以及极其廉价等特点,它迅速被众多互联网公司采用。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云计算发展现状

  企业使用云服务可以节省高昂的IT投入费用,提高IT设施的利用率、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及云服务价格的下降,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及采用度逐步提高,云计算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从云计算部署的方式来看,目前国内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日益成熟,以工信部为主的政府机构,不断完善行业标准,严格考察云服务提供商的入围资格,从制度上提升云服务的安全性,公有云市场发展迅速,2012年-2014年,我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分别达35亿元、47.6亿元及68.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2%。私有云部署受到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大中型企业的青睐,一方面私有云技术相对成熟,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私有云商业解决方案较多,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往往四到五年就会更新一次IT系统,采用云的理念构建企业的系统,能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混合云的部署方式则是未来的趋势,由于混合云的构建结合了公有云的低成本和私有云高安全性的优点,混合云用户可以把非关键业务放置在相对廉价的公有云上的同时,将关键

  业务保留在内部基础设施上去运行。

  对于私有云或者混合云来说,云建设的需求来自于大型企业用户或政府机构基于自身软件云化升级的要求,而上述客户往往不具备自行构建云服务的技术能力和积累,从而为云基础软件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云计算发展趋势

  A、云计算的政策支持不断深化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将云计算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将云计算列入重点推进的高技术服务业;2015年,工信部启动“十三五”纲要,将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打造云计算产业链。国家关于云计算的政策逐渐从战略方向的把握走向推进实质性应用。

  B、智慧城市建设、重点行业应用将成为云计算的重要市场

  进入集中建设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云计算带来广阔市场,同时推动电子政务、民生应用等领域的云计算应用。目前,各地大力发展政务云、城市云和教育云、医疗云等,金融、教育、旅游、医疗等行业的云平台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生态链和云计算技术的日趋成熟、云服务价格的下降,云服务被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所使用,带动了市场的整体快速发展。

  C、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云计算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全球来看,2015年云计算服务

  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美元,增长率达18%。从国内来看,2015年国内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元。云计算的发展将带动和促进上下游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云计算上下游产业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

  D、云基础软件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云计算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大型企业和政府用户逐步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一般采用公有云或私有云两种方式构建,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内部用户、业务部门和外部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但云服务用户更加关注行业云应用服务,以及如何将传统的企业软件升级到云计算环境中运行。

  这一趋势使行业云应用的建设需求逐步增加,硬件投入比例降低,软件在云计算产业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为云基础软件产品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大数据

  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

  大数据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大数据产业尚处在发展阶段,迎来了非常良好的成长

  环境。我国的数据资源量十分庞大,这些数据资源的积累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机遇与环境。由于目前我国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与普及,使得数据资源呈指数式生长,而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对于信息化的不断钻研与推进,将会为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而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大数据产业所生产的产品特点正逐渐由信息驱动向着应用模式驱动所转变,我国用户拥有者庞大的需求力,这就造就了大数据产业庞大的市场,成为大数据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一)大数据产业规模加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全国各地发展大数据积极性较高,行业应用得到快速推广,市场规模增速明显。2017年我国包括大数据核心软硬件产品和大数据服务在内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600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49%。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国家政策的接连出台为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未来2-3年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将保持在50%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预计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数据中心。

  图1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

  (二)大数据投融资持续升温

  持续升温的大数据创业潮,激发着国内大数据公司的“生产热情”,大数据持续被国内资本市场看好。自2011年以来,大数据领域成功融资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进入快速上升阶段,环比增长176.47%,2014年以来持续稳步增长,2016年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达到221多家。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初,大数据领域有183家企业获得融资,大数据领域持续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

  图2中国大数据产业投融资情况

  2017年,全球优秀大数据创业企业频频传出融资消息,其中,商业化服务支持初创公司Confluent拿下5000万美元投资,数据管理公司Collibra的C轮融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

  图32017年1-8月全球大数据投融资情况

  (三)大数据应用领域不断丰富

  从国内投融资领域的分布来看,2017年1-8月的183家融资企业中,大数据行业应用方面共发生了81起投融资事件,其中,金融行业投融资事件最多为35起,医疗健康其次为12起投资事件。

  图4中国2017年1-8月大数据行业应用投融资情况

  大数据产业具备了良好基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资源流通不畅,管理能力弱,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二是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不强。在新型计算平台、分布式计算架构、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呈现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对开源技术和相关生态系统影响力弱。三是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虽然大数据具有强劲的应用市场优势,但是目前还存在应用领域不广泛、应用程度不深、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大数据安全体系不健全。数据所有权、隐私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开放共享等标准规范不健全,尚未建

  立起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数据开放、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五是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大数据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业务应用等各类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首先举出当前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应用的九个方面,然后以此为思路导向,提出自己的想法。

  1智慧经济

  在商业上,大数据预测可以用于分析用户的购物行为,什么商品搭配在一起会卖得更好,还可以通过分析找到最佳客户。在淘宝平台上,商家可以根据淘宝的数据魔方了解平台上的行业宏观情况、自己品牌的市场状况、消费者行为情况等,并可以据此作出经营决策;阿里公司根据在淘宝网上中小企业的交易状况筛选出财务健康和诚信的企业,从而无需担保来放贷,目前已放贷300多亿元,坏帐率仅0.3%,大大低于商业银行;IBM日本公司建立了一个经济指标预测系统,从互联网新闻中搜索影响制造业的480项经济数据,计算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用于评估行业兴衰);华尔街对冲基金依据购物网站顾客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华尔街银行根据求职网站岗位数量推断就业率。

  企业通过信息收集很好的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分析居民与财务有关的记录包括贷款申请、租赁、房地产、购买零售商品、纳税申报、水电费缴付、有线电视缴费、电话缴费、报纸与杂志订阅、机动车档案等,能够得出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评分,从而推断客户支付意向

  与支付能力,发现潜在的商机和欺诈行为。

  利用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对合理库存量的管理;利用心情分析方法可以分析用户在购物时的心情,从而为其安排更好的购物方案;通过分析顾客在购买商品时的关联性,超市经营者可以做出更好的商品布局。

  2智慧治理

  美国纽约的警察分析交通拥堵与犯罪发生地点的关系,有效改进治安;美国纽约的交通部门从交通违规和事故的统计数据中发现规律,改进了道路设计;电信运营商拥有大量的手机数据,通过对手机数据的挖掘,不针对个人而是着眼于群体行为,可从中分析:实时动态的流动人口的来源及分布情况、出行和实时交通客流信息及拥塞情况;利用手机用户身份和位置的检测可了解突发性事件的聚集情况;MIT的RealityMining项目,通过对10万多人手机的通话、短信和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处理,提取人们行为的时空规则性和重复性,进行流行病预警和犯罪预测;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搜索引擎可以收集热点事件与舆情挖掘;

  3环境监测

  通过卫星、无人机、地面无人车等遥感平台采集空间数据。对森林和植被、湖泊、河流、土地进行数据采集监测和分析,能够判别城市中有没有污染。

  4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主要体现在医疗模式的开发。首先是居家监护,收集

  中老年人或婴幼儿很长时间(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意外状况的发生;其次是医疗网络监控,根据网民搜索内容分析全球范围内流感等病疫传播状况;另外还有个性化医疗,有研究表明,同样的治疗对一些病人无效,75%癌症病人,70%的老年痴呆者、50%的关节炎病人、43%的糖尿病患者、40%的哮喘病患者,38%的抑郁症病人,因为人体对药品代谢方式的差异取决于个体特定的基因、酶和蛋白质组合,因此基因信息对选择最优治疗非常关键。对人体个性体质的挖掘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症下药,一个人的基因信息大概1GB;最后,参考舆情监督,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获取许多患者分享的临床症状和经验,增加医院在这些方面的临床统计资料。

  5智能搜索

  如今,搜索引擎不再局限于基于文本字符串的匹配搜索,出现了基于图片的搜索、基于语音的搜索、基于位置的搜索。例如百度搜索,图片搜索和文字搜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精度,而百度旗下的百度地图,在语音搜索和基于位置的搜索也做的相当令人满意。

  在搜索形式上,除了现有的几种搜索,还可以借助传感器和机器学习,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基于气味的搜索、基于视频信息的搜索等。

  在搜索内容上,智能搜索的理念被用于理解用户的语义,分析用户在进行搜索过程时的心情和状态,据此提供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6舆情监测

  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以及新型传播的发展,传播领域将产生大量数据。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例如微博传播具有裂变性、主动性、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草根性,跟进性和临场感,每一个微博用户既是”服务器”,也是”受众”。

  通过互联网进行舆情监测,主要可以应用于政府决策、商品销售、产品研发等方面。政府通过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负面舆情,进行引导和调控,稳定社会;公司企业通过舆情监测,分析用户需求和需求分布,控制主流和非主流商品的销售状况;科研机构或大学通过舆情监测,获取社会对科研产品的需求情况,确定研发方向和研究课题。

  7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顾客需求,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渠道,把合适的营销信息投送给每个顾客;二是通过分析顾客行为,进行商品的预备。

  第一方面的内容现在许多大公司如今日头条、百度、阿里巴巴都已经做得十分完善,其他的公司也能做得媲美这些大公司。对于第二方面商品预备物资分配的问题仍有更多的开发空间,以身边的商家为例,首先是外卖行业,现在存在送货慢、备餐久等问题,商家可以通过分析点餐者的点餐时段、菜品偏好,提前准备好餐品,并和外送公司达成沟通,提高送餐效率;其次是零售超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超市和顾客供需不对等,商品月均销量起伏等,这影响了超市的经营和顾客的体验。超市可以通过分析需求,在需求剧烈的时段增加商品供应,或者可以在销售淡季进行回馈活动来增长销量等。

  8犯罪预警

  可以通过监测通话、聊天等信息获取可能存在的犯罪。不过这个在中国基本上不能实现。能实现的只有在公共电话、视频监控中进行监测,例如监测视频中的不正常行为,电话中语音内容的识别,但中国人口众多,视频和语音数据量巨大,实现难度相当高。

  9市场价格监测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正常的价格变化规律,如果价格变化持续异常,就可以怀疑存在价格垄断的行为。市场价格监测可以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中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的原则就是协调、统一、系统、全面、高效。

  2.1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运用

  物联网可以形成医疗服务方面的远程操作,避免地域影响而导致就医困难,主要的服务体系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比如说,使用云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服务平台,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现状,登录平台,输入相关的信息,然后在云计算处理技术的支持下,及时的将信息传递给一些医疗机构的终端数据库,进行有关方面

  的信息匹配,然后再将相关的结果反馈给患者,实现远程就医。为了增强云技术下的就医效果,可以将其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等设备实现病人的健康状态的感知,可以进行自动拨打急救电话。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使用云技术和物联网能对医疗卫生服务起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效果,规避了因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所导致的就医难问题。

  2.2物联网技术与云技术在城市道路交通监管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道路交通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安全问题等也在不断增加,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使用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交通管理与监控,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比如说,智慧城市建设中使用电子监控设备、交通信号灯、电子收费、定位导航、流量监控等等,实现交通情况的远程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将相关的信号反馈给控制平台,通过人工操作来缓解交通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工监管过程的弊端,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监测,评定标准统一、客观,规避了“人情化”管理所产生的执法不严问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压力。

  2.3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公共服务系统中的应用

  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是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对外形象的一种体现,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产生社会矛盾。使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城市

  公共服务系统的安全和效率,为城市发展提供条件。比如说使用GPS和GIS云技术对政府、企业、公众三者的信息进行有效对接和处理,建立共享平台,实现自动化服务。除此以外,使用物联网的网络系统,统一城市资源信号,使相关工作公开、透明,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及时解决

  问题,全员参与,共建智慧城市。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进行监控和检查,比如说污水排放是否达标,可以经过相应的传感器设备进行排放监测,对一些为了降低水电费用成本而进行的违法行为进行监控,减少国家损失,保护环境,解决社会问题,消除违法行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和谐化。

  2.4云计算和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安全共享机制中的应用

  除了以上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应用介绍之外,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安全共享机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利用云计算和物联网可以形成对城市整体情况实时监控和信息整合,为城市的发展计划制定和合理化配置相应的资源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城市服务系统设计过程中,接入组件以及其它各种类型的通用部件,实现各类模块整合和有效连接,还可以对一些系统的改造提供支持,比如说城市配电自动化改造、水网改造等等,是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基础性工作。使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要注重安全问

  题,避免一些相关的设备、网络和人为的破坏、干扰和信息盗取,要进行严格的管控,不断创新技术,提高安全指数。

  2.5物流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物流服务体系属于城市建设当中最先采用物联网技术的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得出,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物流行业可以尽快实现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也可以有效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方便(陈克明.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9:115-16)。现在智慧城市物流服务体系当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且可以经过大GPS定位技术、扫描技术等,使物流速度得以加快,并且可以进行定位货物的位置,方便人们进行查询货物的运输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物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物流服务体系得到完善,从而也从另一方面进行支持智慧城市智能化的发展,维护城市建设整体的效果。

  2.6道路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道路交通属于城市建设当中的基础部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以往的城市建设当中,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常常出现交通不畅、安全事故多发、交通负担沉重等问题,影响到交通体系的完善(刑少娱.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4:25)。因此在智慧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当中,经过合理用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健全交通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交通的顺畅程度,方便人们的出行。例如,在智慧城市交通建设的时候,可以采用物联网技术分地区进行管理。即采用远程管理,完成导航定位、车流量监管、远程指挥交通等工作,这对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通

  过由于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收集大范围的交通信息,也可以提高交通管理的便利性,降低交通意外的发生率。在另一方面,在城市道路交通可以采用云计算,动态分析和判断交通现场的情况,从而得出准确的交通发展趋势,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管理的有效依据,方便有关人员进行交通事故处理,并且也有效判断现场案件责任,提高案件处理的速度,使道路可以尽快恢复畅通。

  2.7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中的应用

  城市基础社会体系属于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当中关键部分,其直接关系道路公共服务的效果。在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合理运用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可以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同时,缓解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王飞跃,王晓,袁勇,王涛,林懿伦.社会计算与计算社会:智慧社会的基础与必然[J].科学通报,2015,Z1:460-469)。比如,可以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建设符合实际需求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使政府、企业、群众之间可以就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提高城市监管的效率,为群众提供方便。同时,在平台当中,可以采用物联网等相关技术进行处理和整理公共设施的信息,了解城市当中公共设施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针对性解决,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帮助(储珂珂.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智能建筑与市,2018(01):18-19)。另外,可以进行统一处理平台当中的数据,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决策提供依据,然后依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使公共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篇三: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

  

  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随着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急剧扩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也将不断加深。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全域感知、智能决策的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升级对智慧城市建设也提出新要求,因此就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智慧住建角度提出几点思考。

  一、稳步推进工程数字化,加快智能建造培育步伐

  推进全过程工程数字化转型,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智能建造为动力,覆盖设计、施工、监理等全流程,促进实体工地和数字工地融合;融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程产品数字化转型,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一)全面完善智能建造体系

  以智慧工地为抓手推进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和设备进场质量控制、施工工序控制及质量验收控制等过程的数字化。

  1、推进多专业可视化工程设计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等多专业,推行可视化、一体化集成设计。加强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勘察、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方面的质量监督管理,推动BIM审图和智能审图,实施勘察设计文件数字化交付。扩大在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审查环节提交BIM设计模型的工程项目实施范围,提高主管部门对工程设计材料的审查效率。

  2、全面建设智慧工地管理体系

  推进智慧工地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施工现场质量、安全、人员、设备、建造过程等智能化应用水平评价指标,实施分级评价,分步骤、分阶段、分区域扩大智慧工地的强制实施范围。推广工程项目电子签名,经认证的电子签名、签章和

  纸质资料中签名、签章具有同等效力,实时生成数字档案。推广智慧工地应用,联动施工现场物联网设备,开展施工作业层级数据的实时采集,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

  3、积极探索数字化云监理系统

  梳理工程监理中的业务流、信息流、工作流,与项目参与方进行纵向与横向集成,探索建立数字化云监理系统,实现工程监理可视化运行,实时把控项目建设情况、建设进度,自动预警项目推进效率,实现现场管理标准化、业务操作流程化、检查内容表单化、监理建设信息化。(二)强化工程产品数字化水平

  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打造绿色建筑、智能化装配式建筑、智能市政设施、智慧道桥、“车城网”等拳头产品,推进智慧城区建设,提升工程产品品质。

  1、推进智慧城区建设

  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推进城市态势监测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1)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体系

  探索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加快推进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建设,制定城市体检数据采集标准、指标体系、诊断算法,建立决策优化模型,实时感知城市运行脉搏。开展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问题动态体检评估,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2)推进城市安全态势监管升级

  梳理城市安全风险隐患,推进风险智能感知终端全方位覆盖,全面监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在建工地运行状态,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构建智能化城市安全管理平台指标体系和基本架构,强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对城市安全风险实现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事件处置和协同共治。

  2、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

  按照“互联网+城建”的建设思路,面向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需求,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按照分区推进、逐步推广的原则,推动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管网、排水、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终端感知建设,实现对设施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和自动采集。加快建设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深度融合的住建大数据平台,对设施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保障市政设施安全智能运行。

  二、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营造建筑行业数字生态

  坚持政府政策引导、市场需求驱动,推进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一)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建筑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将BIM、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加强政策、技术、人才保障,推动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产业互联网发展,提升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精益化建造和精致化生产水平。

  1、普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开展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遴选、普及工作,重点推广BIM、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集成管理水平,推动数字化与建造全业务链的深度融合,提高BIM技术覆盖率,强化现场环境监测、智慧调度、物资监管、数字交付等能力,有效提高建筑业企业人均劳动效能。

  2、建设普惠型数字技术平台

  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北斗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适应建筑业企业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

  等新型IT架构模式,探索建设普惠型数字技术赋能平台,推行建筑业普惠型云服务,为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一体化技术服务支撑。

  3、搭建建筑业数字化人才库

  落实重点人才工程,建立建筑业行业协会数字化专家库,吸纳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和重点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面向数字化发展需求,发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建筑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4、探索行业转型发展新模式

  支持骨干企业以建筑技术积淀为基础,构建“互联网平台+建筑工业化+科技金融”的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生态体系,聚合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数字驱动新业态新模式。

  (二)营造建筑业数字化生态圈

  引进国内优秀互联网企业,引导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系统集成企业、软件开发企业、智能设备生产商开展深度合作,合力推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场景化应用,打造以数字开放为基础的共生、共融、共赢的全新生态,形成数字经济与建筑业融合发展新生态。

  1、培育产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建筑业互联网平台在工程建造、施工协同、资源调配、智能建筑、运行维护中的应用。支持大型企业建设城市级建筑业互联网平台,贯通工程内外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建筑企业网络化协同、智能化选型和数字化建造。支持中小设计、生产、施工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上云上平台”,采用建筑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一站式应用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建设运营成本,优化自身管理能力,快速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2、打造智慧住建生态圈

  推进互联网企业与建筑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以数字开放为基础,融合工程建造领域IoT数据、业务数据、空间数据,为工程建造提供数据共建共用、模型共

  建共享、应用共建共生的一站式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共同培育智能建造产业生态,推进建筑业大数据应用,发展“互联网+建筑+N(金融、信用、质量等)”等融合应用模式,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在建造领域的应用价值。

  3、推进产业体系生态化

  依托产业优势,持续推进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协调水平。引导企业加强跨界合作创新,与内外部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形成融合、共生、互补、互利的合作模式和商业模式,培育供应链金融、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打造互利共赢的价值网络,加快构建跨界融合的数字化产业生态。

篇四: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

  

  1前言....................................................................................12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3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53“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8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8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8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94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94.1建设目标

  .............................................................................94.2建设原则

  ............................................................................105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15.1总体框架

  ............................................................................115.2技术架构

  ............................................................................125.3应用体系

  ............................................................................13智慧城市

  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前言....................................................................................12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3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53“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8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8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8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94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94.1建设目标

  .............................................................................94.2建设原则

  ............................................................................105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15.1总体框架

  ............................................................................115.2技术架构

  ............................................................................125.3应用体系

  ............................................................................13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度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建办科函[2013]275号)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开展了基于数字化城管系统的智慧城市试点申报的组织、初审和推荐工作。经综合评审,确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做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将在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

  中,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矫正和澄清。必须认识到,智慧城市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推动智慧城市有两个重要的驱动力,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两个创新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偏废或仅仅是强调技术应用而忽视社会经济层面的创新,智慧城市的试点也必将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型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民生太原”、“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

  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

  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这类城市把建设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如昆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宁波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3)

  以发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为重点

  太原市之所以能够进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行列,就是因为在城市信息化方面有良好的积累,即在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三个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基础。首先,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太原2006年开始筹划,2007年开始建设,建立了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完善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2009年7月在全国第一个通过验收,走在全国前列。不仅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而且还创造几项全国第一:第一个通过验收的省会数字城市;第一个通过采用5种应用模式,使地理信息最大限度服务于政府和公众的数字城市;第一个采用基础地理数据脱密技术,将地理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公众进行发布的城市;第一个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城市。

  目前,太原市随着以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信息技术应用等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快速推进,建成了一批智能电网、综合交通、安防监控、智能楼宇、工业控制等方面的智慧基础设施。

  根据《太原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6)》,建设智慧太原的基本原则是急用先行、立足民生。也就是说,建设智慧太原,是以服务民生为第一要务的。基本太原基础优势和特色需求,太原市政府将重点实施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安全、智慧民生、智慧

  政务、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城市感知网络、云计算服务中心、动态数据中心和智能决策中心、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等十大应用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4)

  以发展智慧技术和智慧基础设施为路径

  新推出的《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即“云海计划”,将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云计算提供非常优秀的基础条件。

  南昌提出把打造“数字南昌”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重点,通过实施数字南昌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智能交通系统、市政府应急系统、“数字城运”、“数字城管”等重大工程,提升城市运行监测和城市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从而率先在中部地区建成具有区域竞争力“数字城市”的战略目标。

  (5)

  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

  成都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以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打造“健康重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借助现代信息通讯技术(ICT),打造出智慧城市的新样板,向全球展示了未来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的新方向。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它既是城市发展的应循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那么与之内涵一致的“智慧化”城市则可以被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例示范。针对国内社会的具体需求,我国未来智慧城市

  将在以下三个领域重点突破:

  (1)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

  “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其内涵是以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人”为焦点,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生活。具体来说,包括:智慧医疗、智慧食品、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以最终实现全面的“智慧民生服务”。

  (2)集约高效的产业体系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城市经济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之路。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和资源环境约束,未来在城市产业选择上应以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融合为手段,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智能化水平。

  从国外已有的经验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催生出一批新生的产业,同时也将促进现有产业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以智慧城市产业为纽带,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良好运转。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等)的飞速发展,而且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堪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从产业催生、产业促进和产业提升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产业主要有四种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促进智慧农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

  (3)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

  在城市中,至少包含了市民、工商组织、政府部门、公共设施(交通、通信等)、环境资源(水、能源等)等核心系统,这些核心系统相互联系并且交互利用。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上系统不仅受到了来自各自内部的挑战,还面临着相互关联的挑战。如频繁的商务活动将加重公共设施系统的负担,公共设施系统的运行将占据大量的环境资源,市民的素质会影响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等等。因此,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和决策问题与生俱来就有着非同一般的复杂性。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综合的行政决策辅助系统,是提升政府部门规划和决策水平的有效方法。行政决策辅助系统能够使决策者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不但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还能保障决策结果的合理性、时效性和适应性,从而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例如,在新城的规划方面,通过对地理、人口等信息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认知城市未来的人口数量和增长趋势。根据城市的发展策略和经济特点,市政部门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设定功能区域规划,包括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居民区、医院、公安、公共交通、文化场所、运动设施、图书馆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在老城区的规划方面,通过分析经济快速发展和功能定位的差异、人口数量和结构性的变化,市政部门同样可以制定城市调整和优化的解决方案,比如老工业区的拆移、外迁和升级改造计划,老的商业区、居住区、城中村的改造和功能再定位等。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包含城市感知网络(有线、无线、卫星等)、云计算服务中心、城市地理网格中心、城市物件数据中心等范畴。

  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高起点、可持续和易管理,并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联动奠定基础。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面向公共服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的核心的指导思想之一。

  建议首先要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向公众提供更加完善和便利的公共服务,便于公众信息查询、应用及得到相关的服务,从而达到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的目标,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平台。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建立“智慧XX”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指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和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的建设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利用,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为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更便捷、更准确的提供信息服务。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件的全过程管理,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指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社会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指挥和联合行动,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提高城市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首先是行业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如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领域。

  其次,在经过详细的需求调研和业务梳理之后,所辖部门会根据自身实际业务的需要,以及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提出其他新的信息化的建设需求,这些系统将逐步纳入到“智慧城市”的实施框架中来。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4.1建设目标

  争取通过5-10年的努力,使XX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更快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智慧化发展、智慧化管理、智慧化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具体目标是:

  (1)基础设施建设达到100%

  基于城市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建成城市感知网络(有线、无线及卫星等)、云计算服务中心、城市地理网格中心、城市物件数据中心等,实现城市各核心部门间的高速网络联通、数据共享;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情况达到基本覆盖;建成比较完备的空间地理、城市物件、人口及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区域资源共享,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2)建成智慧型民生服务体系

  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基础上,逐步建成数字社区、数字政务、公共查询服务(水、电、煤气/天然气、个人社保金、住房公积金等)、智慧安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面向百姓生活的民生服务体系,同时面向百姓提供政务公开信息查询、分类信息查询、公交查询、三维浏览和个性信息标注等服务,使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3)建成具备创新能力的智慧产业

  在经济转型的大前提、大背景下,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实行高效“两化”融合,更好地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环节,打造区域化发展的智慧物流、智慧农贸等特色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2建设原则

  (1)

  顶层规划,统筹建设。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高标准规划

  和统筹建设各领域的智慧项目,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推进。

  (2)

  需求主导,市场运作。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

  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3)

  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化基础网络和信息交换共享平

  台的建设,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集约化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

  (4)

  立足产业,拓展应用。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

  足点,以智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智慧应用。

  (5)

  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抓住机遇,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

  力推进智慧产业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建设,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XX”建设整体工作。

  (6)

  开放合作,安全高效。加强对外交与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和资

  源,更好地为“智慧XX”建设服务。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5.1总体框架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智慧城市的建设采用如下整体规划:

  (1)发展路线:是基础建设逐步延伸至为民众、为企业、为政府服务的智慧民生体系建设。

  (2)建设愿景: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三大部分,使城市达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产业绿色、信息共享等美好蓝图,使城市具备生态系统一般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3)系统组成:由产业体系和应用体系两部分组成。产业体系是供给方,应用体系是需求方,产业体系支撑应用体系运行,应用体系带动产业体系发展,两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

  产业体系是供给方,主要包括民众服务体系、企业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等。

  应用体系是需求方,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几大层次。

  (4)运行体系:是指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融资、实施、运营等全生命周期过程。

  (5)保障措施:包括政策、法规、行业准则,这些措施便于企业的建立和运营,促进上层体系的规范化发展。综合保障措施是整个智慧城市的基础,保障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正常运行。

  5.2技术架构

  智能处理系统:包括服务层和应用层,整合并创新应用先进科技实现敏捷智能响应城市生活需求,构建以人类为中心的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智慧感知系统:包括资源层、感知层,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应用支撑系统:指基础设施层,实现人与人的互操作,人与物体的互操作,及物体与物体的互操作,达到城市要素中“人—机—物”之间全面的信息联通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利用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技术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

  服务层政府核心部门乡镇街道办企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标准管理体系平台应用层数字城管数字社区数字政务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全智慧物流智慧农贸······感知层城市物件监控监测公共安全监控监测生产安全监控监测······资源层城市物件数据数据互联与交换系统地理网格数据······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平台基础设施层云计算服务中心城市网络互联系统

  5.3应用体系

  (1)

  基础应用层。包括云计算与存储系统、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等

  (2)

  公共服务层。包括:数字社区、数字政务、公共查询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全、智慧应急等。

  (3)

  创新特色层。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农贸等。

  创新特色层智慧物流智慧农贸······公共服务层数字社区数字政务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全智慧应急……基础应用层云计算与存储系统数字城市管理系统

篇五: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碚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9.11.27?

  【字

  号】北碚府办发〔2019〕128号

  【施行日期】2019.11.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北碚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园城管委会,各在碚市属部门,有关单位:

  《北碚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1月27日

  北碚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按照《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年)》《重庆市全面推行“云长制”实施方案》《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分级分类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北碚区的发展定位和“三园两城”发展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以“互联网+”思维方式为驱动,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重点,以深化智慧应用、发展智慧经济为主线,深化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不断挖掘智慧转型新优势,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把北碚区打造成为管理高效、服务便捷、产业智能、绿色生态的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典范。

  二、基本原则

  ——顶层规划,统筹协调。与“智慧重庆”建设标准规范保持一致,上下衔接,因城施策,大力推进跨单位、跨系统、跨领域的全区资源整合共享,有计划、分层次地统筹推进全区各领域应用实施,打造结构清晰、体系完备、标准统一、上下联动的北碚区新型智慧城市架构体系,走低成本、高效益的智慧化建设之路。

  ——惠民为本,全民参与。立足市民、企业实际需求,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在服务创新、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创新,加速产业转型,激发全社会参与新型智慧城市积极性。

  ——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先行建设公共性、基础性项目,提供基础环境支撑和保障,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民生便捷化服务为突破口,分阶段推进各领域智慧应用实施,推动集约化建设,促进“设施共连、平台共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体系保障,安全可控。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各方面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全可控问题,努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对个人隐私和重点领域实施重点防护,推动应用系统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同步规划建设,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体系。

  三、工作目标

  到2023年,智慧北碚建设区域示范效应明显,北碚成为全市有影响力的智慧基础设施先行区、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智慧公共服务样板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

  ——智慧基础设施先行区。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移动政务得到广泛应用,信息便民惠民利民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智慧公共服务样板区。便民利民信息资源全面汇集,智慧民生服务应用效果明显,全市城乡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市前列。

  ——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初步建成具有北碚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智慧发展。

  四、工作任务

  (一)构建统一信息基础设施。

  1.建设数字北碚云平台。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整合现有北碚区信息中心的政务云平台,构建面向全区的分布式云平台。(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

  2.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统筹梳理全区各部门还未上云的应用系统,建立可云上部署的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目录。分批有序组织各部门开展信息系统云上部署和业务迁移工作。【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信息中心)、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局)】

  3.基础通信网络能力提升。深入推进光网建设,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到企、百米光接入”的全光网覆盖及网络IPv6全面改造的发展目标;提升4G及NB-IOT网络的深度覆盖与网络稳定性,实施城区和城区之间主要干道“4G扫盲”行动;建设北碚区5G网络试验区,实现规模化商用部署。【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局)】

  4.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区内各级部门网络接入带宽能力提升和IPv6的改造建设,网络覆盖全面延伸至区级各部门下属二级单位和村(社区),提升北碚区对接重庆市电子政务外网的带宽。【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信息中心)】

  5.建设多功能智慧灯杆。分阶段推进智慧灯杆试点建设,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设施。(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信息中心)

  6.加强前端感知设备部署。全面梳理全区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前端智能物联感知需求,进行统筹规划,每年按需有序地推进前端物联感知设备的部署建设。【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信息中心)、区经济信

  息委(区大数据局)、区公安分局、缙融公司(勉仁公司)】

  (二)打造一个城市智能中枢。

  7.构建数据操作平台。建设集多源数据接入、异构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访问权限控制、应用市场管理、数据安全保障、统一远程运维管理、自动系统配置、开发者生态接入、桌面交互等9大核心大数据智能平台,同时按需扩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可视化、流程、IOT智能物联网五大引擎的建设。【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区委网信办、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局)】

  8.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升级优化北碚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系统,与市级政务共享交换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在区内推进依职能按需共享业务模式,升级完善区内政务数据共享目录管理、数据交换管理功能。(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

  9.建设信息资源库。以重庆市四大基础库为基准,整合全区各部门业务数据,建立和扩展北碚区统一的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及宏观经济五大基础库;归集建设各类主题数据库。(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区委政法委、区卫生健康委、区统计局、区政务服务办、区公安分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

  10.促进业务协同能力开放。将信息化应用系统中具有共性、预置能力性应用功能解耦封装为模块化能力,将GIS、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等服务以微服务、API发布订阅形式提供给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区政务服务办、区公安分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11.建设市民生活服务平台。推进政府门户网站、统一APP、公众号等建设和管理,丰富各类服务模块,加大重大信息发布和宣传力度。(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区委宣传部、区政务服务办)

  12.打造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智慧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实体大厅、智慧城市

  运行管理平台、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城市运行全景展现、仿真预测、指挥调度和决策优化。【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区城管局、区应急局、区公安分局、缙融公司(勉仁公司)】

  (三)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3.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面向云平台、公众、服务使用机构提供安全运维和运行保障支撑服务,推进网络安全检测感知,切实提高整体的安全防御能力,充分考虑业务连续性和容灾备份的设计,建设“主中心+备中心”的容灾体系。(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区委网信办、区公安分局)

  14.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安全可视化系统,推进数据资源保护,健全安全管理保护制度,强化安全运维管理人员组织,加强风险管理,明确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等各环节风险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信息中心、区公安分局)

  (四)深化五大领域主题应用。

  15.民生服务领域。构建惠民服务新体系,大力推行高效惠民服务,建立优质均衡教育、医疗、社区等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方面,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校园试点,加强与西南大学合作,共创教师教育创新基地;智慧医疗方面,从应用支撑领域、医疗服务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综合管理领域、公众访问领域打造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智慧社区方面,构建起以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和社区义工为支撑的养老信息服务供应体系,加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进物业小区智能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为市民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多种服务。【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信息中心)、区教委、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商务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政务服务办、各街镇】

  16.城市治理领域。建成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业务叠加、网格化为基础的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形成跨部门信息共享体系,构建完善的智慧交通体系,加大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力度,建设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智慧交通方面,建成智慧交通感知网络,实现对人、车、船、路、航道、停车场等环境要素更加精确和全方位的感知,全面及时掌握城市交通整体运行态势,有效调配和优化各类公共资源,根据交通态势预测和事件类型完成高效研判、指挥与处置的联动,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智慧城管方面,搭建稳定合理的智慧城管架构,完成前端感知设备建设、引入智能基础设施,构建合理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体系,建立多渠道为市民提供城市服务,落实便民惠民;公共安全方面,建设雪亮工程、综治网格·双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化社区防控工程,充分利用物联网和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多渠道的数据采集和共享交换,有效地提高北碚区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的水平。(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城管局、区交通局、区公安分局)

  17.政府管理领域。从政务管理、政务服务、机关管理、智能决策四个方面进行建设,整合数据资源,提供更加智慧化、准确化政府决策依据,建成绿色统一的政务管理、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智能节约的机关管理,打造服务型政府、绿色政府,形成“精简政府”。【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信息中心)、区政务服务办、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18.产业发展领域。围绕园城、旅游、商圈等重点产业领域和核心企业,结合北碚人文特色,探索大数据驱动的创业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北碚特色经济产业链。智慧园区方面,建设园城之窗综合信息门户、园城管理平台、园城服务平台、智慧双创、保障体系、产业智能化,打造一批具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智慧园城,建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智慧标杆园区”;智慧旅游方面,加快推进北碚区全域旅游综合平台、旅游监管体系、景区运营体系、游客服务体系以及VR虚拟旅游特色体验馆的建设,以智慧化手段推动北碚区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实

  现,争取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重庆市各区县的智慧旅游建设水平升级;智慧商圈方面,打造商圈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应用场景,推动商业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消费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商务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信息中心)、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各园城管委会】

  19.生态宜居领域。结合北碚地理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具有北碚创新特色的“三长联动”、“智慧缙云”,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的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信息资源数据整合互联开放共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优化业务流程,构建“互联网+”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信息中心)、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管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气象局、缙云山管理局、缙融公司(勉仁公司)】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北碚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北碚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面落实《北碚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2019-2023年)》,及时研究解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问题,审定新型智慧城市年度重大建设项目及资金安排;督促检查和调度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二)加强项目管理。坚持执行《北碚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完善区级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相关管理文件,区级部门各类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须与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和“云长制”实施方案相衔接,未满足上云迁云、集约共建、数据共享、政务服务统一接入等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

  (三)加强督查考核。区政府办公室将对智慧城市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将“云长制”、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等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形成以考促建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向社会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和阶段性成果,增强公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智慧城市项目的应用推广,提高项目知晓率和使用率,使智慧北碚建设更多地惠及百姓。

篇六: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1.1“智慧XX”实施计划方案

  1.1.1建设步骤

  根据紧迫性-必要性-资源条件分析,确定XX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制定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2014-2015年)——起跑阶段,制订规划与方案,进行相关标准研究,并确定典型应用示范。该阶段工作重心是把握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良机,提升XX智慧城市运行与管理水平。

  第二阶段(2015-2016年)——加速阶段:以XX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区、陵县新城等具备条件的区域为是试验区,实践“智慧城市”各项建设。该阶段工作重心是夯实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第三阶段(2016-2017年)——跨越阶段:将示范经验向全市范围内推广。该阶段工作重心是提升智慧安全水平,深化资源共享与系统整合。

  第四阶段(2017-2018年)——腾飞阶段:优化智慧城市运营体系,实现长效发展。该阶段工作重心是强化智慧城市体验,发掘智慧城市的综合能动力。

  经过评估后的结果如下:

  图2-14XX智慧城市实施步骤示意图

  高意义与迫切度高低第一阶段B1A4B2D2B3C5D4F2D6G2第三阶段A2C2E2A5C3E4B4C7G1D7第二阶段A1C1D1A3C4D5A6C8G3第四阶段C9C6D3E1E3F1底小建设难度大小大

  其中意义与迫切度主要衡量关键和基础作用程度、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现实差距度等方面,建设难度主要衡量技术成熟度、投资规模、协调难度等方面。

  2014-2016年的建设重点具体见下表:

  表2-32014-2016年XX智慧城市建设步骤表

  建设阶段

  序号

  B1B2B3C5第一阶段

  D2D4D6D7F2建设重点

  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平台

  数字城管建设

  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体系

  智能交通

  新兴衍生产业培育

  智慧排水

  节能减排信息化示范工程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孵化

  智能园区示范

  G2A1A3A6C1C4第二阶段

  C8D1智慧招商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

  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平台

  综合行政审批

  统一呼叫中心建设

  区域医疗公共服务平台

  智能产业壮大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应D5用

  G3环境应急指挥系统

  1.1.2资源和保障

  1.1.2.1经费筹措方式

  XX智慧城市建设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七类:专项资金建设,政府部门自建,相关政府部门财政预算配套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投资带动社会资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相关政府部门财政预算配套专项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智慧城市专项资金、各政府部门财政预算、社会资金。具体包括:

  专项资金建设

  政府部门自建

  相关政府部门财政预算配套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带动社会资金

  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投资带动社会资金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相关政府部门财政预算配套专项资金,带动社会资金

  1.1.2.2运作机制

  1.1.2.2.1构建XX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与智慧城市这一全市性综合大型建设项目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建议在由XX政府书记亲自牵头成立XX智慧城市建设专项工作组,相关政府部门一把手直接参与。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提高项目推进效率。组织行业协会、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信息化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XX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1.1.2.2.2建立XX智慧城市指标考量机制

  XX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目标清晰-标准明确-制定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补充改进、调整方案-继续执行方案的路径有序开展。

  图2-15XX智慧城市指标考量体系示意图

  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的建设Evaluation智慧城市的改进与扩散Reference透过指标考量:1.掌握智慧城市执行成效2.城市发展规划参考依据

  其中一个核心工作就是要制定符合XX市情的智慧城市标准,该标准作为实现最终目标的指向灯,要求能够直接指引智慧城市建设方向与重点。本项研究专门制定了XX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1.1.2.2.3创新XX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智慧城市建设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建设工程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内容复杂、风险因素较多等特点。XX智慧城市建设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融资策略,如风险大、社会效益巨大的项目以政府为主建设,高投入、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政府加强指导与扶持,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XX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在企业贷款、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建立“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运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完善信息化建设风险投资政策,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XX智慧城市建设市场。

  1.1.2.2.4建立重大工程带动智慧城市全面建设机制

  XX智慧城市涉及面广,落实XX智慧城市战略,除了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软性的环境方面加强建设外,还必须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硬性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是实现XX智慧城市的主要抓手,结合XX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和概念模型,通过在城市运行、社会服务、产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并充分发掘重大工程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将XX建设成城市运行精准、智慧产业领先、城市服务优质、城市环境友好的“智能、低碳、创新、幸福”之城。

  1.1.2.2.5构建XX智慧城市市场化运作机制

  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技术开发和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结合XX智慧城市建设,为政府、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需求诊断、方案设计、咨询论证、实施、监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

  大力推行服务外包制度。围绕用户技术支持、系统运行维护、软件设计开发等服务需求,积极在政府部门中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改善预算管理,完善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相关规范,探索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外包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序列,为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推行外包制度提供保障;培育外包市场,通过政府授权、委托、认定等方式,引导、扶持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建立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等配套的规范标准,为推行外包制度创造条件、形成规范。

  1.1.2.2.6建立全民信息能力持续培育机制

  加强基础教育、学历教育中信息技能培养。鼓励高等院校在学历教育中设置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信息通信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化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人才的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培养一批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

  积极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抓住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高端人才加速流动的机遇,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如,对取得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来XX工作的海外人才,给予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解决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开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训。定期开展对政府各部门主管领导的XX智慧城市相关知识培训,增强领导信息化意识,改善领导的知识结构,更新观念,为推进XX智慧城市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1.1.3评估指标

  XX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设计,重视遵循新公共管理的思路,重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重视城市公共管理绩效的认同度,重视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同时参考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等相关理论,最终选择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空间管理、智慧环境保护、智慧城乡服务、智慧经济、智慧治理六个维度对智慧城市进行评价,覆盖了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衡量作为智慧城市发展基础的智慧环境水平。

  表2-4XX智慧城市技术指标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目标

  达到“百兆到户、千兆城市出口带进楼、T级(百万兆)出口”宽

  的网络能力

  光纤入户覆盖率90%以光纤入户覆信息基础设施基本能力

  盖率

  上,家庭用户带宽100Mbps以上,企事业集团用户带宽1Gbps以上

  建成无线宽带城域网,无线城市覆智慧基础设盖率

  施

  数字电视覆盖率

  99%以上

  双向数字电视网城乡覆盖率达到95%以上

  80%以上的主流网站、IPv4/IPv6主要应用软件及运营企业网双栈改造率

  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水平

  三网融合应信IPTV覆盖率达到60%以用水平

  上

  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达到络实现IPv4/IPv6双栈改造

  广电高清互动电视和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目标

  物联网应用水平

  坚强电网应用水平

  云计算应用效果

  理

  物联网覆盖90%以上的城市部件

  城市电网实现智能化管城市公共平台和数据中心广泛采用云计算技术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数字城管物代信息技术与网格化管理深联网应用水平

  度结合

  将土地资源、水资源、土地地质物联网应用水平

  智慧城市空间管理

  理

  高效城市管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管理纳入传感监测,实现智慧动态监测、预警

  整合卫生、公安、消防等信息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信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城市安息化水平

  保预警、整体防范控制、诸警联动指挥、业务精确管理、社会民众服务的一体化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目标

  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水平

  物流配送、传染病、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纳入传感监测

  90%以上的居民小区、社区、街道、重点地区、重公共安全可视化水平

  智慧平安城公共安全、消防减灾等领域市

  的可视、可分析、可预警

  80%以上的楼宇、90%以上宾馆、老旧小区和居民城市防灾系统布建与应变能力

  家庭采用物联网技术,自动探测一氧化碳、燃气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实现对毒气、火灾、爆炸等事故的预警

  环境友好程智慧环保

  度

  率

  城市水平

  城市用电效城市用电效率达到世界点部位、重点单位建立图像监控系统,实现城市管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目标

  城市污水处理率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

  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以上

  城市人均碳排放每年递减1%以上

  空气质量、水质监测、环境监测水排污监测应用物联网水平较平

  高

  环境治理能环境应急管力

  理能力

  环境智能决环境监管决策智能高效

  策水平

  水电气远程抄表率

  公共服务

  智慧城乡服电力╱天然气民务

  众服务满意度

  校园网普及智慧教育

  率

  环境应急管理快速准确

  90%的水电气表实行阶梯计价显示和远程抄表

  民生用水╱民众对水电气公用事业满意度全达到较高水平

  90%以上的学校实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目标

  电子课堂普90%以上的学校实现

  及率

  远程教育应用水平

  远程教育作为城市服务广泛提供

  具有完善的文献库、空间影院库、地理图源、声像数字图书馆资源库,推进全市数字图书服务能力

  馆建设,实现与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集成

  推广跨医院的电子病历和综合应用的数字健康档健康档案覆案,数字健康档案覆盖全市盖率

  居民,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应用电子病历。

  智慧医疗

  实现居民在家问诊,90%以上的二级以上医院实家庭健康服现实名制分时段预约挂号、务水平

  智慧分诊、远程医疗会诊、远程探视等功能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目标

  (1)90%以上的交通要道实现智慧信号灯控制

  (2)90%以上的停车位实交通信息服现智慧泊车诱导

  务系统设置状况

  (3)90%以上的路面实现智慧交通

  交通运行状况智慧即时通报

  (4)80%的车辆接入智慧卫星导航

  公交卡使用率

  信息产业产值比重

  软件和信息信息产业高端化

  服务成长率

  智慧产业发智慧经济

  展

  产值(成长率)云计算形成经济规模,新一代信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技术产业产值比

  占信息产业的比重加速提高

  物联网产业物联网强力发展

  交通管理智慧有效,市民出行方便安全

  信息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目标

  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支出比

  入

  企业信息化应用广泛深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中枢电子商务销作用显现,传统经济逐步转售额占零售总额变为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比

  两化融合

  物流业物流业创新应用物联网RFID应用能力技术

  水平

  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关键业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政府公报、政策法规、政务公开水政务新闻、办事规程在网上平

  公开清晰、及时、全面

  政务透明度

  智慧治理

  力

  网上办公能力

  信息化成熟度

  融合发展模式

  网上咨询能网上咨询、网上查询方便、全面

  网上申报、网上办事、网上审批及时、可靠、方便

  电子政务从业人员比

  专门从事电子政务人员数量达到一定比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目标

  无纸化办公水平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公众参与互公众满意度

  动水平

  OA、电子档案、公文传输全面应用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高,四大基础库全面建成

  对监督反馈、投诉举报及时解决,公众满意度高

  门户网站具有易操作门户网站

  应用效果

  用性

  性、新和性、美观性和通1.2保障措施

  XX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涉及的单位部门多,建设内容复杂、周期长,在总体规划设计、各重大项目实施、运行管理中可能出现组织、管理、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有效措施防范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系统化构建了XX智慧城市实施保障体系,通过先进的实施过程和组织方式规避建设风险、缩短建设工期,确保智慧XX的顺利建设。

  图2-16XX市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德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实施保障策略人员与组织保障资金及资源保障技术与标准保障实施风险管理与防控

  法规政策与制度保障其他保障措施

  XX智慧城市实施保障体系总体框架上图所示,主要包含实施保障策略、人员与组织保障、资金及资源保障、技术与标准保障、法规政策与制度保障以及实施风险管理与防护等方案和措施。

  1.2.1实施保障策略

  1.2.1.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总体整合的策略

  统一规划是指XX市智慧城市项目的实施要从全局性着手,首先考虑分析项目实施的难点和要点,制定出XX市智慧城市项目实施方法,做好项目实施的基础准备工作,包括项目组织建设、项目计划的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定、项目里程碑阶段的评审、分项目设计、优化等工作,给项目的后续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对项目实施内容进行分解,把项目分解为若干重大项目,分别进行建设,

  最后在各分项建设完成后进行统一整合,建设成果通过严格的测试、试运行、验收、试点、推广,保证各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总体整合”实施策略的优点是保证项目宏观建设内容的正确性和高可靠性,降低各难度,易于维护和升级,使实施的重点集中在几个关键点上,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1.2.1.2领导支持重视策略

  智慧XX项目建设内容不但涉及信息化的内容,还包括产业发展、制度建设、政策法规、业务规则、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建设过程需要市政府相关部门从政策引导、资源准备、业务需求、时间进度安排、系统整合等方面的深度参与,这些工作的推动落实,必须有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从高层到基层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才能更高效的推动项目的建设和顺利运行。

  从实施方的角度看,也需要各个实施方的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充分重视,需要从人员、制度、后勤保障、技术、管理等多方面为项目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整合实施单位各方面力量,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有效协调与智慧XX实施相关的各项事务,使实施按计划顺利进行。

  有了XX市各级领导及实施单位各级领导的支持重视,就为智慧XX项目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推动项目按时、保质的完成。

  1.2.1.3建立创新的投融资策略

  要对用于工业生产的电子信息设备研发、制造企业以及用于工业企业的应用软件开发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企业贷款、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给

  予优惠政策。首先,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引导和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其次,要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加大贷款投入,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技术研发、产业化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项目等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第三,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渠道,培育新兴融合产业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公共信息资源开发等项目的引导性补贴,并对列入XX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计划和智慧城市重大工程的项目和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1.2.1.4智能运营策略

  建立XX市智慧城市的智能运营机制。首先,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连接和融合,实现数据整合,为智慧城市的运营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其次,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构建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协作的机制,同时,通过对职智慧城市运行中的服务支持、问题、事件、配置等进行智能的管理,实现XX市管辖区域内的信息共享和智能运营,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最后,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创新应用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有效且灵活的回馈机制,从而为城市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2.1.5沟通管理策略

  由于智慧XX项目涉及的单位部门多,为保证智慧XX的顺利建设必须建立好项目的沟通管理制度。在建设开始启动时,应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监

  督层多个层面建立XX市政府、各负责部门以及各项目实施单位的沟通渠道。同时,明确项目的沟通方式,如周报、周会、高层会谈制度等,保证项目情况得到有效的沟通,推进项目进展。

  1.2.2人员与组织保障

  本项目将在XX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各项目建设需要,成立项目管理、设计、开发、实施、质量保证、整合、试点、推广等建设实施组织,来进行项目的建设工作。

  首先,加强统一领导。市政府设立XX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整合资源,负责智慧XX各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大建设项目、政策措施的统筹审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重大问题。

  其次,要强化决策咨询。市政府设立智慧XX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智慧城市的各项规划、建设项目、政策制定等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智慧XX创新研究机构,为智慧城市的长期规划和建设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

  第三,建立运营机构。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负责智慧管理应用的集成和网络,分析、优化城市运营感知数据,集成基础能力、服务与流程,实现城市级的信息共享和一体化运营,指导和协调各应用单位感知网络建设和使用。下设支撑平台运营维护中心、标准研究及应用技术支持中心、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工程建设管控中心、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等各个分中心。

  此外,为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理机构和评测机构,对

  项目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进行有效的监理和评估。

  1.2.3资金与资源保障

  智慧XX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高层管理者保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此外,由于智慧XX项目的集成性,工程的实施会牵涉到XX市的多个政府部门。这就要求高层管理者运用权威,在促进部门间合作、协调部门间矛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与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1.2.3.1政府投融资模式

  政府投融资,是指政府以实现调控经济活动为目标,依据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并加以运用的金融活动,是政府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融资主体是指经政府授权,为施行政府特定的建设项目,代表政府从事投融资活动的,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其形式是按《公司法》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

  政府投融资主体以政府提供的信用为基础,以政策性融资方式为主,辅之以其他手段进行融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财政出资;二是政府债务融资。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核心在于: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三位一体”,全部由政府或政府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包揽,是单一的国有所有制经济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体现。

  政府投融资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依托政府财政和良好的信用,快速筹措到资金,操作简便,融资速度快,可靠性大。缺点主要有:一是对政府财政产生压

  力,受政府财力和能提供的信用程度限制,融资能力不足;二是不利于企业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制,施行法人治理结构。

  1.2.3.2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市场化投融资,是指企业以获取赢利为目的,依据企业信用或项目收益为基础,以商业贷款、发行债券股票等商业化融资为手段筹集资金并加以运用的金融活动。非国有独资的公司制企业是市场化投融资的主体。

  市场化投融资主体的融资又分为企业信用融资和项目融资。企业信用融资是以企业信用为基础进行的各种融资活动;项目融资是以合资成立的股份制项目公司为主体,在政府的支持下,以项目本身收益为基础进行的商业融资活动。市场化投融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减轻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缺点主要有:(1)融资速度慢,融资量越大操作程序越复杂;(2)企业信用融资受企业信用程度所限,融资能力不确定;项目融资往往都是针对大型建设项目,需要政府大量的政策支持才能保证有足够多的稳定现金流,形成相应的融资能力;(3)可靠性相对较差,操作环节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融资计划失败。

  1.2.3.3新型投融资模式

  政府和市场化融资结合的模式主要是PPP项目融资模式(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伙制”,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采用PPP方式不仅是在投资结构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这种与我国目前的融资方式相比,能带来其他的效益,如:引进新的专业

  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或水平、获得项目创新的机会、降低项目成本等。因此,目前各国政府都广泛采用结合本国国情的PPP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还有一种BT模式,即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是PPP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演变,其特点是协议授权的投资者只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即由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按合同规定赎回。主要适用于项目建成后无法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收取费用的情形,所以只能由政府直接向主办人支付该项目的款项,并使该项目服务公众。例如不能营运收费的学校、监狱以及不收取过路费的公路或桥梁的修建,一般都会采取BT模式。BT模式一种创新的投融资模式,近年来在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的重大融合项目建设,以及信息通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通常采用政府投融资模式,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在市科技、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根据需要统筹安排资金。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项目众多,资金需求量大,项目特点也各不相同,因而需要政府投融资模式和社会化投资模式相结合,采用多种投融资模式,通过优惠政策、税收、土地供应等措施,引导民间资金向智慧产业聚集,构建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与运营模式。

  1.2.4技术与标准保障

  智慧XX建设是一个面向XX市各级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智慧XX建设的技术和标准规范的编制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其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了约束、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智慧XX建设标准规范从为工程各阶段的建设做出规范和指导,使工程的建设工作有法可

  依、有据可循。在整个智慧XX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实施与标准规范制订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标准化为项目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而项目的实施又为规范标准制订提供了直接的需求要素。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每个处理环节中都需要标准规范给与引导和支持,最终确保项目的按时、保质、保量的通过验收。

  1.2.5法规政策及制度保障

  1.2.5.1法规制度

  加强立法执法,制定《XX市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损害网络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优化行业环境。

  鼓励行业自律,强化行业道德建设,鼓励社会监督,维护市场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秩序,保护用户合法权益,营造积极健康的发展环境。

  强化制度创新,加强智慧城市全局性、战略性总体规划,从城市级整合、布局、调度资源,深化改革和创新,打破由于利益、权力、习惯、信息质量等因素造成的资源分割、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障碍,促使资源效率最大化。

  1.2.5.2财政政策

  财政设立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智慧XX示范试点、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智慧城市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视具体情况,采取项目资金支持、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等政策。财政和信息化部门安排补助资金时,在符合原则的前提下,优先对智慧城市项目进行支持。在推进智慧城市项目、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对智慧城市的开发项目,采取项目前期研发经费补贴的政策。对废

  智慧城市的工艺设备开发、技术改造,实行科研、实验费用的补助政策。

  1.2.5.3投融资政策

  智慧XX建设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须加大资金支持。在确定投资重大项目时,对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智慧城市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援助渠道,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支持智慧XX的建设和发展。

  1.2.5.4管理制度保障,智慧XX的建设需要结合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主要包括PMI开发的PM-BOK、APM开发的APM-BOK、IPMA开发的IPMA-ICB三种主流知识体系,PM-BOK最具代表性,定义了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项目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44个知识单元,以及五个管理过程。综合运用以上知识、方法,来规划、组织、指导和监控项目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风险等各个方面来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过程。具体到智慧XX的建设的工程和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我们首先重点关注目标考核管理。

  1.2.6风险管理与防控

  行政资源整合风险

  技术标准风险

  资金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

  工程实施难度风险

  核心资源的安全风险等。

  针对上述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及防控措施,包括

  完善智慧城市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建设;

  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保障智慧XX建设秩序;

  加大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

  实施智慧城市人才战略,增强全民信息素质;

  强化智慧城市治理与管理,建立评估机制;

  开展智慧XX交流合作,优化外部发展环境等。

  1.3重点难点分析和合理化建议

  1.3.1建设重点

  (1)以几项民生重点工程为推动,争取尽快形象、见成效

  以智慧医疗、智慧城管和智慧交通等项目为突破口,争取解决民生关注的几项实际问题,以实际成效,带动“智慧XX”的快速建设。

  智慧医疗。构建覆盖全市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推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一本通”,加快社区与农村医疗、保健和卫生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促进医疗、医药与医保联动,实现医疗资源及信息的共享共用。加快实施“数字化医院”工程,推广各类在线便民服务,发展远程医疗。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智慧交通。建立集数据资源中心、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发布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拥堵信息、事件信息、气象信息、客流信息等道路交通相关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管理信息共享。大力加强交通诱导、指挥调度、车载导航、电子车牌、停车管理等为重点的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全面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

  智慧城管。完善市、区(县)、乡、社区四级城市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与城市职能管理部门、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信息化,整合城市公共事业运行监控信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高精度监管;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数字化,建立城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土地、水、森林等基础数据平台,为“和谐XX”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信息;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领域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对城市各种资源的规划、管理和服务能力。

  (2)快速整合信息化“碎片”,构建智慧城市基础平台

  XX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数年发展,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不兼容,信息资源难以流通。XX智慧城市建设应首先整合各项信息化工程尤其是信息资源“碎片”,为“智慧XX”建设基础平台。

  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分步骤、分阶段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解决分布式数据资源的集中和汇总问题,实现不同政府部门不同系统间异构数据的交流转换,同时建设物联网络的编码赋码体系,将统一标识的物联数据纳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体系。

  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通信基础,实施光纤到户工作的整体推进;积极展开试点,进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双向进入”;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同时与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开展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

  (3)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产业提升转型和快速发展

  以“智慧XX”建设为契机,推动本地产业转型提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转型和发展,提升产能水平;以“投资换项目”等形势,吸引软件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在XX落地,壮大XX产业水准。以园区信息化建设为推动,建设格局特色、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或基地,支撑高端装备制造、太阳能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4)实现方法和路径的合理规划

  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城市的IT基础架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城市运行和城市服务。XX市必须重视其实施的可操作性,在实现方法和路径上,首先需要建立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提供应用和服务,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透彻的感知和掌握整个城市的运行,提供高效的城市服务和便捷的城市生活。借鉴“智慧天津”,XX市可主要通过“五化”过程,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应用水平、促进智慧产业领先发展,最终将XX市打造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5)完善制度性保障

  城市信息化的首要影响因素就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政府应该提供一个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城市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使其具有适度

  的超前性。领导干部只有对信息化价值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支持信息化建设。领导干部不仅要真正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而且必须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不同程度上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和趋势,掌握信息化新的应用发展和实际效果,避免失误和提高决策水平。信息化建设规划要真正落实并取得成效,必须依靠高度信息化意识的组织领导予以保证。同时抓紧研究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以统筹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监督、执法等工作。提高信息化部门的战略高度,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对各个资源的有力协调。确立首席信息官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一把手机制,由政府一把手兼任CIO职位,直接领导信息化工作小组,协调各方资源,保障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力推进。

  1.3.2建设难点分析

  难点1:如何找到推动信息化在各领域广泛深入应用的着力点

  应该看到,尽管XX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行业应用还是缺乏一些核心技术和产品,多数行业处于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过渡阶段;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应用相对滞后,公众对于信息化应用带来的便利性感触不深。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信息化支撑层次还比较低,城市综合应急水平还有待提高,信息化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应用尚浅,政府除了加大信息化建设推动力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准着力点,将推动力量真正发挥出来,而这一点将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难点,尤其是在智慧经济、智慧市民等方面。

  难点2:如何最大程度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程度与智慧城市各系统的整合应用

  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XX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实际上,XX市以四大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未完善,各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资源垄断问题,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使得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存在困难。特别是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面向政府、行业的信息资源分析、开发利用难以开展,总体上还是停留在满足基本业务需求的阶段,能够为决策提供服务有限,而面向公众的可公开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工作更是难以实施,公众所获取信息资源的价值含量小。所有一切为XX智慧城市建设“有车无货”现象的出现埋下隐患。

  难点3:如何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信息化推进合力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深刻融合。在我国,在XX,信息化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尤其在政府部门间,信息化建设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仍然存在,资源协调整合力量不足,信息化主管部门缺乏统筹监管手段,信息化建设和推进相对分散,重复无序建设现象严重。尚未形成主管部门统筹、有关部门协同的格局,无法形成推进合力,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可以说,体制性障碍是XX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障碍,如不能合理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必将面临失败的危险。

  1.3.3合理化建议

  (1)破解信息化应用深度问题,关键在于培养信息化应用环境,提升政府、企业和市民对信息化操作水平和认识深度

  建设政府人员成长体系。通过建立政府常规化培训机制,在智慧城市意义、建设内容、建设流程、相关制度、项目管理、产业发展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培训,提升政府领导及业务人员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参与积极性与应用能力。

  建设企业成长体系。借助政府已有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培训班,强化企业智慧化应用意识,开阔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视野和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建设市民成长体系。采用智慧城市体验中心、展会、社区课堂等多种形式,加强智慧城市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宣传教育,营造和培育浓厚的智慧XX建设氛围,提高公众参与智慧XX建设的意识、积极性和应用能力。

  (2)破解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关键在于自适应的智慧城市运营体系

  XX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具体的项目商业运作:第一种是政府自建自营;第二种是服务外包;第三种是建设转移(BT)或建设运营转移(BOT);第四种就是商业建设运营,即企业投资、企业运营,其中包括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共同组建的国有公司。智慧城市运营受收益模式、运营主体和投资模式三大因素影响,三个因素的变化和不同组合,加之对项目建设内容分析会影响运营模式选择。对于XX而言,引导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XX建设,探索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多元化、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多层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应彻底将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纳入“智慧XX”建设统筹工作,纳入考核范畴,并形成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主的投资收益模式,引导社会和市场力量推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3)破解信息化管理体制混乱问题,关键在于创新系列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政策,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建立严格的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产

  业推动和合作交流机制,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有序开展。

  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涉及规划、资金、考核中的重大问题。根据智慧XX重点工程设立若干个项目推进组,具体协调推进项目实施。建立健全智慧城市标准规范研究咨询机制,由专业人员对智慧XX建设中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提供支撑。

  形成项目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智慧城市项目管理相关规定,规范项目立项审核流程和管理制度,规范重大项目方案设计、论证、过程管理及验收评估,强化项目监督和资金监管。

  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建立智慧XX建设评估考核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估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确保智慧XX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篇七: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题培训

  学习报告

  3月28日至4月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举办,市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局和华为公司联合协办的“资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题培训班”在深圳(华为)坂田基地开班。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刘华彬带队,各县(区)、市级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业务骨干等共48人参加培训。培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专题研讨的方式,学习了《政府行业信息化发展与应用》《区块链技术与行业发展》《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与未来》等课程,现场考察学习了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组织了班级专题研讨。学员们一致表示,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维,充分认识到数字经济和新基建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区块链、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重要场景应用,对当下资阳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了更准确的定位和认知。现将学习体会、建议意见梳理汇总报告如下:

  一、培训感悟和体会

  (一)加深了国内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

  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高科技技术,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在国家经

  —1—

  济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并且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带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一环。资阳在下一阶段的建设核心是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

  (二)凝聚了共识谋划发展合力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是通过采取重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标准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等措施,应用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当下,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改善城市运行管理、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动力、新途径,资阳要抢抓机遇,需大力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下阶段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依托数字经济实现换道超车。

  (三)拓宽了新时代下数字化转型思路和途径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而智慧政务建设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本质是通过转变工作思路和应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现有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无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培训中提到的很多典型应用场景,其创新的思维

  —2—

  和方式值得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也为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要聚焦通信网络设施规模化,加快全市新基建部署,进一步增强网络基础资源支持能力,推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二要发展信息新技术,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推进“AI+场景应用”,加快推动区块链在产品溯源、信用认证等方面的应用。三是加快推动数智赋能融合基础设施,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轨道交通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二、资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2019年1月组建成立市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局,切实履行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督导落实职责,加快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深化我市“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数字政府”,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2019年7月调整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2020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3次、专题协调会5次。先后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名义印发文件14个,进一步明确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年度目标、重点任务,市级部门协同一体推进相关工作。完成23个市级系统技术方案审查和10个系统的竣工验收。

  (二)市智慧治理中心顺利推进。按照借鉴成都经验、同城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要求,建设与成都市标准

  —3—

  规范一致、内容模式协同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目前,已完成部分系统集成、界面设计、前期软件开发,接入市级各类系统53个,汇聚数据265万余条。

  (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质增效。实现24个部门45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全程网办”“全程网办+快递送达”等“零跑腿”模式。非涉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聚焦重点领域和办件量较大的高频事项,推出258个“一事一次办”政务服务事项。上线运行“天府通办”资阳分站点,配置资阳本地高频政务服务场景应用130余个。同时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村、社区延伸,目前已覆盖全市70%的行政村(社区)。

  (四)市政务云管理逐步规范。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推进各部门自建系统上云。全市44个部门(单位)累计上云126个项目,市级系统上云数占自建系统总数的67.1%。同步强化云资源动态管理,累计回收闲置云资源设备16套,调减服务器CPU配置3658核、内存配置6140G、存储758T,撤销“僵尸”系统16个,实现动态管理后,每年减少财政支出1500余万元。(五)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取得成效。完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期建设,汇聚各县(区)和35个市级政务部门数据资源,发布共享资源目录3153个,其中开放资源目录1763个,资源对接率达到100%,资源目录数排名全省第6位,省市级联资源对接情况排名全省第8位。

  (六)民生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率先在全省依托市12345—4—

  政务服务热线,建成集门户网站、书记市长信箱、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于一体的全市网络理政平台,推进建设“全市一张网”的网络理政新格局。打造全市统一的掌上公共服务“资阳市民云”平台,整合公安、人保、民政等部门公共服务共计207项,实现省级下沉和同城化服务22项,注册用户突破27万,服务群众近171万人次。

  三、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对标深圳、成都等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经分析对比,资阳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底子薄。在系统建设方面,系统建设小和分散,所建系统仅供部门内部使用,跨部门综合性大平台、共性支撑平台少,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没有很好解决。在建设标准方面,各部门建设标准不尽相同,大量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造成跨部门协同困难。在产业发展规模方面。资阳目前并没有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基建产业重大项目,暂无法支撑上层的高新产业。以软件产业为例,仅有泰克科技、远景网络、智誉电子科技、昊众网络等普通科技企业,无行业领先和上规模的高新科技企业。

  (二)思想认识不统一。由于各级各部门人员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及原理理解不尽相同,造成实际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统筹、内部管理松散、部门分条划块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推动相关工作积极性较弱。部分部门系统建设

  —5—

  整合意识不足、共享数据协调难,传统纸质、线下、碎片化和人工为主的工作方式难以满足协调实时沟通要求,极大影响资阳数字化转型。

  (三)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模式单一。随着全市信息化系统新建、改造、整合需求增大,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投融资模式,难以一次性筹集建设资金,信息化项目建设仍靠财政投入,部分基础性信息化项目因资金问题暂停,不利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政府数据资源没有实现价值转化,这将导致智慧城市资金来源存在问题,单靠财政资金难以为继。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匮乏。一方面缺乏完备人才引进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项目奖励和引才政策配套不全。信息化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领军人物、技术和学术带头人缺乏,信息化技能型人才也严重不足,已成为数字资阳建设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各县(区)、市级部门党政干部信息化素质不尽相同,系统“建而不用、事后录入、集中突击”现象仍普遍存在,后期数据对比、清洗和分析力度、深度明显不足。

  (五)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健全。当前全市信息化系统存在重建设、轻安全的情况,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软件功能测评、密码保护测评等工作开展参差不齐,各部门安全意识良莠不齐,全市信息化安全保护体系“木桶效应”现象仍然存在。

  (六)政务信息化部门体系的职能需完善。一是各县(区)未设置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所涉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和电子政务外网等相关工作未明确统一的机构实施,不利

  —6—

  于市县两级相关工作统筹协调。二是全市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为明确统一的机构审批,工程建设类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由市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局进行审批,而政务采购类信息化项目采购方案未由市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局进行审批,不便于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整合以及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

  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下阶段打算

  结合资阳本地实际,在现有支撑性平台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定位,对标先进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修好数字化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完善数字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机遇,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是统一数字化思想认识。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大力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共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谁抢得人工智能先机,谁就赢得新一轮产业革命胜利。资阳处于四川腹地,要实现跨越发展,全市上下需要坚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信心决心,坚持一盘棋思维,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建设基于数据融合、网络安全、业务协同的跨部门、跨业务和跨层级的一体化生态体系。同时,抓住5G规模化应用契机,大力推动城市智慧治理建设,力争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更高质量赋能数字经济加快

  —7—

  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防控力。

  二是优化新型智慧城市整体架构。一方面推进政府内部流程再造,对行政工作进行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改造,逐步施行“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利用业务数据的计算分析能力,反向提升部门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政府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围绕智慧治理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即时、全量、全网、全要素的数据资源,形成整体认知、机器智能、全局协同的数据中台支撑。结合智慧理政、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网络理政“一键回应”等重点领域,强化与成都市智慧治理中心对接,逐步建成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城市战略发展,协同构建智慧城市运行体系。

  三是优化项目资金配置。由于全市财政资金紧张,建议一方面积极申请发行2021年政府信息化专项债,将具有一定盈利能力、已纳入建设规划的信息化项目,包装为资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运营中心项目,解决资金难题。另一方面,统筹使用建设经费。市级使用国有资金的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经费由市财政局按切块资金预算,由市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局按集约节约的原则进行统筹,按程序申请使用。各县(区)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经费由当地财政按切块资金预算,由县(区)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主管单位统筹使用。

  四是探索实施市场化运营。全市信息化项目光靠政府“输血”远远不够,要依托本地化信息资源,引入社会资金、市场

  —8—

  化运作,实现数据资产的增产和高效利用。多地已纷纷成立国有合资或独资公司,如:广州市南海区成立国有独资数投公司,简阳市成立成都东进雄州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及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建议由市国资委牵头,组建我市国有独资或合资信息化建设公司,实施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等具体实施工作。通过产业化运作,提供多元专业化技术服务,拓展服务范围,逐步形成自身造血能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坚定不移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一是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强化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培育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信息通信(ICT)产业聚集,支持一批人工智能重点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做好数字产业化试点工作,强化产业科学布局,谋划信息化产业联盟,重点建设我市特色数字经济园区,高标准建设软硬件特色名城,培育一批面向新领域的骨干型、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二是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深度赋能本地优势服务及制造业产业,推动协同制造、智能制造。深化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内容等新技术在餐饮购物、旅游运动、文

  —9—

  创娱乐、医养、农业等优势领域融合应用。做好定位取舍,实现三区错位发展、配套发展、上下游发展,打造具有资阳特色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探索培育本地“网红项目”,结合资阳实际,用好“蜀人原乡”“柠檬之都”“元帅故里”“长寿之乡”等品牌,聚力发展“网红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数字活力。三是推进数字化治理。推动资阳市各部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向共享平台迁移集聚,构建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形成共享交换融合体系,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畅通市内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人群获取基础类数据渠道,分步推进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利用数据资源孵化能力输出,进而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提升群众满意度,优化营商环境,辅助党委政府决策,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四是推动数据价值转变。加快实现价值化的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数据价值化进程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本质。要加快推进收集政务、教育、医疗、金融等各领域数据,加快推动数据转变资产,积极探索数据产权制度,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等市场运营体系。

  (三)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组织保障

  一是理顺组织架构。全市统一由市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局审核、验收信息化项目,进一步健全县(区)信息化建设、—10—

  电子政务、数据管理等部门工作职能和体制。根据县(区)工作需要,整合各单位职责,设立与市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局对口的责任机构,明确编制数量、职能职责,加强统筹设计、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实际应用、强化上下左右联动。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门间协调机制,指定一位市政府副秘书长负责跨系统跨部门协调事项,由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全程监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决议落实情况。

  二是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资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资阳市政务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和管理规范,按照不涉密数据对政府无条件共享,对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之间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召集论证一次性确定开放权限。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做好全市信息化项目论证、审查、监督、验收、全流程备案等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台账,形成工作闭环。

  三是强化教育培训。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分层级对全市科级及以上干部进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轮训。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纳入干部职工日常学习范围,制定年度信息化培训计划,并与年终考核挂钩,通过专题培训、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不断加深认识形成共识,培养一批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同时,利用户外宣传电子屏、网络知识竞答、小区宣传展板等平台,加大对数字资阳宣传力度,让智慧城市建设在群中入脑入心,在全社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要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形成全民都会

  —11—

  使用数字平台的良好局面。

  四是夯实人才支撑。借鉴成都实施“蓉漂”计划、城市猎头行动计划、“蓉贝”软件人才引育计划,结合资阳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育战略和措施,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政企合作,做好信息化人才技术储备,技术人才可由专业的企业提供。建立人才引进、流动和使用机制,支持优秀人才在安居保障、医疗服务、子女教育、奖励补贴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增强对来资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2—

推荐访问: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推行 推行 智慧 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