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亿赛范文网!

2023年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通用6篇)

时间:2024-01-15 12:00:1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通用6篇)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6篇

【篇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深刻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最新)

今年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落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迅即启动,充分体现了国家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行动力。“双高计划”站位高、目标远、举措新、平台大,旨在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标杆”“中国方案”。项目院校落实好改革、发展和建设任务,需要把握好标准、制度、队伍和平台四个关键。

一是标准。“双高计划”将标准的开发与应用作为重要的建设任务,提出“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

首先,“双高计划”学校要树立标准化办学的强烈意识,争做标准落实的“示范者”。将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的标准化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和“突破口”,落地开发从职业、专业、课程到校企合作、教学过程、学业评价等的校本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把握高水平学校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要求,探索建立基于“大国工匠”型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以高标准引领人才培养改革。

其次,要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发,争做标准开发的“首创者”。积极提升校本标准、优势领域的经验与范式,为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数据和标准参考;
率先牵头研制新技术、新专业、新课程领域的相关标准,引领和促进同行发展;
实质性参与行业组织活动乃至牵头组建新兴领域的行业组织,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抢占职业教育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再其次,要率先开展标准的国际化,争做中国标准输出的“先行者”。将本土标准的国际化及输出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指标,率先将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技术领域的专业教学、优质课程、职业技能评价等标准实现国际通用,并通过国际开放办学充分运用到留学生培养、境外办学和国际培训中,面向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标准”。

二是制度。高水平不仅要有大量的显性成果来体现,也需要一系列高水平的制度来支撑。“双高计划”充分凸显了制度建设在职教发展和学校改革中的重要性。

【篇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1

同志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这提示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呢?科学的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在发展方位上既看"时"又看"势"

所谓时,是指时局、时机、时点;所谓势,是指态势、趋势、走势。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时,又要注重看势。

时是新常态静态属性的反映。看时,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时代坐标,全面把握我们面临的时机、背景、条件。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此进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艰难复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必然反映。

势是新常态动态属性的体现。看势,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历史坐标,准确把握其面临的变革、走向、趋势。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来势,看到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综观全球,它仍是一列快速行进的火车,对世界经济发挥着有力带动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刻不容缓;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逐渐增强,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市场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只有审时度势,把时与势有机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静而动,才能对新常态的发展方位了然于胸。只有审时度势,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抢抓经济发展先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争取经济发展的更大作为。

在发展升级上既看"形"又看"型"

所谓形,是指形状、形态、形式;所谓型,是指类别、结构、性质。不执着于形而在意于型,注重根据形的变化用心塑型,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成功之道。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形,又要注重看型。

形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看形,应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态势,把握经济存量的规模和经济增量的变化,把握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和质量效益。

型反映新常态的内在规律。看型,应看到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大转型。把握发展方式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把握经济结构的转变,认清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把握动力支撑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把握增长领域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空间正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型是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反映,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所在。只有自觉在塑型上下功夫、求实效,才能以新方式适应新常态、以新结构引领新常态、以新动力支撑新常态、以新业态拓展新常态,全面打造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升级版。

在发展机遇上既看"近"又看"远"

所谓近,是指眼前、近期、现在;所谓远,是指今后、长远、未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远近结合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近,又要注重看远。

正视新常态"最痛处"、解决"最难处"、争取"最好处"。看近,应正确对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暂时困难、结构调整的"阵痛",积极化危为机,着力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即期经济发展目标。

看到新常态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发展机遇。看远,应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有利于克服资源消耗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泡沫积聚等痼疾,为进一步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腾出空间;新常态下的结构优化,有利于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只有在"近"字上聚焦,才能立足当下,从现在做起,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开阔胸襟、做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及早谋划,才能抓住我国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2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进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20xx年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xx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20xx年至20xx年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20xx年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第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创新是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未来产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五是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过去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铺摊子",主要是扩大产能和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产业发展需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四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水平。五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20xx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已经进城的两亿五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能够实现市民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能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发展还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补人头"方式,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

第四,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是走向未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创新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要通过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3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发展方向,被清晰地表述在五个词汇当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引领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重磅文件的通篇。

20xx年来,首次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正式对外公布。

根据中共中央就《建议》向xx届五中全会作的说明,《建议》的起草工作始于今年2月10日。文件起草组成立9个多月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

这也是中共中央近20xx年来首次向全会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表示,《建议》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建议》分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其中,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

根据《建议》,"十三五"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为此,"十三五"期间(20xx-20xx年)将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经济增长底线是6.5%以上

作为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编制的首个5年规划,《建议》对增长方式、增长目标的考量都与过去有了巨大的区别。根据《建议》,未来5年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就《建议》向xx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经济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等。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认为,"中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条件的。从全球来看,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这一点没有改变。而且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他表示,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根据就《建议》作的说明,要确保到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的目标,20xx年至20xx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实际上,经济总量积累到一定规模以后,增速持续放慢是一个规律。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10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如果按7%增长,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北大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和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十三五"时期经济在6.5%左右时,20xx年人均GDP在1.1万美元左右,考虑到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实际中国人均GDP会更高一些,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的标准。"如果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则等于是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过那时还只是高收入国家的下游水平。"蔡志洲说。

《建议》涵盖大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十三五"规划建议受益股大盘点

xx届五中全会闭幕,万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也出炉了。根据各大券商研报,整理出一份较为完整的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龙头股。

美丽中国

环保产业作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之一,已经板上钉钉之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发布相关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已经写入五年规划,环保产业链也愈发引人注目。太平洋证券、渤海证券、国泰君安、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广证恒生、东北证券、东吴证券、中投证券等十多家券商发布了关于环保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报告,力挺环保产业链投资机会。

粗略统计,蒙草抗旱成为近期环保产业链表现最好的个股,10月以来涨幅高达79.3%,成为该行业龙头股。此外,大禹节水、福建金森、永清环保、丰林集团、万邦达、中电环保等个股涨幅也超过30%。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也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列出的此次五年规划的十大目标之一。以此推论,农业信息化、农机板块两大概念是较为确定受益十三五规划概念板块。农业信息化概念股在A股市场还较为稀缺,目前智慧农业、神州信息两公司确定有农业信息化业务。农机板块方面主要有一拖股份、新研股份、星光农机等个股。

健康中国

继"美丽中国"概念去年横空出世以来,健康中国概念也在近期得到了热烈响应,相关标的近期股价暴涨。专家表现,健康中国有望写进十三五规划中,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推论,医药医疗产业成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概率也不小。

统计,九安医疗成为该概念板块龙头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127%。另外乐金健康、蒙发利涨幅超过80%,健康元、宝莱特、华邦健康、海虹控股、仟源药业等个股涨幅超过40%。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目前主要包含3D打印、机器人等两大概念板块。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民近期表示,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数据显示,金自天正、博实股份、赛象科技、GQY视讯、沈阳机床、海源机械、华丽家族、三丰智能等个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50%,领涨概念板块。

数据中国

在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辞都或多或少与科技有关,尤其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有专家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产业有望受益"十三五"规划。

数据统计,大数据概念股中,同有科技、拓尔思、天玑科技等个股概念较为纯正;云计算概念股中,超图软件、国脉科技、紫光股份等个股近期涨幅较大;信息安全板块中,北信源、蓝盾股份、任子行、美亚柏科、启明星辰等个股近期走势较强。

二胎概念

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已得到xx届五中全会确认。二级市场上,频频收购幼教资源的威创股份无疑受益二胎放开,婴儿保育设备龙头戴维医疗、奶粉生产商贝因美等,受益最为直接。

国企改革

"改革体制机制"也是"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之一,国企改革有望得到进一步促进。从目前来看,国企改革主要有军工领域的改制整合,央企层面的整合以及地方国企的改革。

军工题材股方面,国泰君安认为沿着改革和发展两条大主线,根据催化剂的直接程度,受益标的排序首先是航天三剑客,航天动力、航天长峰、航天科技;

此外还可关注电科四大天王国睿科技、卫士通、杰赛科技、四创电子;以及内生外延高成长、低估值的军工平台型"民参军"公司的银河电子和军工测试龙头,工业4.0新宠东华测试。

央企改革概念股,市场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等旗下A股上市公司上。地方国企改革概念股则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股、深圳本地股身上。

新能源汽车

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来已久,近段时间更是频频发布各种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上游的锂电池产业链、下游的充电桩产业链无疑是受益最大的。

锂电池产业链方面,多氟多、国轩高科、欣旺达、沧州明珠等个股是龙头;下游充电桩,上海普天、动力源等个股表现最佳;整车、汽车部件方面,比亚迪、宇通客车、江淮汽车、万向钱潮等个股龙头效应显著。

低碳概念

低碳经济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值得中期关注的布局方向。未来一个阶段,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准备工作有望加快落实,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及配套制度也有望加速落地,低碳经济主题有望持续迎来政策催化剂。

在减排技术主线下,建议关注中电远达,相关公司还有凯美特气;在减排设备主线下,建议关注中材节能和华光股份。

【篇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1  同志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这提示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呢?科学的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在发展方位上既看时又看势

  所谓时,是指时局、时机、时点;所谓势,是指态势、趋势、走势。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时,又要注重看势。

  时是新常态静态属性的反映。看时,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时代坐标,全面把握我们面临的时机、背景、条件。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此进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艰难复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必然反映。

  势是新常态动态属性的体现。看势,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历史坐标,准确把握其面临的变革、走向、趋势。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来势,看到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综观全球,它仍是一列快速行进的火车,对世界经济发挥着有力带动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刻不容缓;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逐渐增强,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市场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只有审时度势,把时与势有机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静而动,才能对新常态的发展方位了然于胸。只有审时度势,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抢抓经济发展先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争取经济发展的更大作为。

  在发展升级上既看形又看型

  所谓形,是指形状、形态、形式;所谓型,是指类别、结构、性质。不执着于形而在意于型,注重根据形的变化用心塑型,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成功之道。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形,又要注重看型。

  形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看形,应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态势,把握经济存量的规模和经济增量的变化,把握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和质量效益。

  型反映新常态的内在规律。看型,应看到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大转型。把握发展方式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把握经济结构的转变,认清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把握动力支撑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把握增长领域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空间正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型是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反映,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所在。只有自觉在塑型上下功夫、求实效,才能以新方式适应新常态、以新结构引领新常态、以新动力支撑新常态、以新业态拓展新常态,全面打造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升级版。

  在发展机遇上既看近又看远

  所谓近,是指眼前、近期、现在;所谓远,是指今后、长远、未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远近结合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近,又要注重看远。

  正视新常态最痛处、解决最难处、争取最好处。看近,应正确对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暂时困难、结构调整的阵痛,积极化危为机,着力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即期经济发展目标。

  看到新常态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发展机遇。看远,应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有利于克服资源消耗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泡沫积聚等痼疾,为进一步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腾出空间;新常态下的结构优化,有利于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只有在近字上聚焦,才能立足当下,从现在做起,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开阔胸襟、做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及早谋划,才能抓住我国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2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进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20xx年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xx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20xx年至20xx年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20xx年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第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创新是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未来产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五是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过去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铺摊子,主要是扩大产能和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产业发展需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四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水平。五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20xx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已经进城的两亿五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能够实现市民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能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发展还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补人头方式,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

  第四,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是走向未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创新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要通过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3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发展方向,被清晰地表述在五个词汇当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引领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重磅文件的通篇。

  20xx年来,首次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正式对外公布。

  根据中共中央就《建议》向xx届五中全会作的说明,《建议》的起草工作始于今年2月10日。文件起草组成立9个多月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

  这也是中共中央近20xx年来首次向全会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表示,《建议》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建议》分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其中,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

  根据《建议》,十三五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为此,十三五期间(20xx-20xx年)将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经济增长底线是6.5%以上

  作为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编制的首个5年规划,《建议》对增长方式、增长目标的考量都与过去有了巨大的区别。根据《建议》,未来5年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就《建议》向xx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经济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等。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认为,中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条件的。从全球来看,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这一点没有改变。而且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他表示,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根据就《建议》作的说明,要确保到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的目标,20xx年至20xx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实际上,经济总量积累到一定规模以后,增速持续放慢是一个规律。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10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如果按7%增长,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北大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和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十三五时期经济在6.5%左右时,20xx年人均GDP在1.1万美元左右,考虑到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实际中国人均GDP会更高一些,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的标准。如果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则等于是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过那时还只是高收入国家的下游水平。蔡志洲说。

  《建议》涵盖大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十三五规划建议受益股大盘点

  xx届五中全会闭幕,万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也出炉了。根据各大券商研报,整理出一份较为完整的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龙头股。

  美丽中国

  环保产业作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之一,已经板上钉钉之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发布相关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已经写入五年规划,环保产业链也愈发引人注目。太平洋证券、渤海证券、国泰君安、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广证恒生、东北证券、东吴证券、中投证券等十多家券商发布了关于环保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报告,力挺环保产业链投资机会。

  粗略统计,蒙草抗旱成为近期环保产业链表现最好的个股,10月以来涨幅高达79.3%,成为该行业龙头股。此外,大禹节水、福建金森、永清环保、丰林集团、万邦达、中电环保等个股涨幅也超过30%。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也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列出的此次五年规划的十大目标之一。以此推论,农业信息化、农机板块两大概念是较为确定受益十三五规划概念板块。农业信息化概念股在A股市场还较为稀缺,目前智慧农业、神州信息两公司确定有农业信息化业务。农机板块方面主要有一拖股份、新研股份、星光农机等个股。

  健康中国

  继美丽中国概念去年横空出世以来,健康中国概念也在近期得到了热烈响应,相关标的近期股价暴涨。专家表现,健康中国有望写进十三五规划中,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推论,医药医疗产业成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概率也不小。

  统计,九安医疗成为该概念板块龙头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127%。另外乐金健康、蒙发利涨幅超过80%,健康元、宝莱特、华邦健康、海虹控股、仟源药业等个股涨幅超过40%。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目前主要包含3D打印、机器人等两大概念板块。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民近期表示,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数据显示,金自天正、博实股份、赛象科技、GQY视讯、沈阳机床、海源机械、华丽家族、三丰智能等个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50%,领涨概念板块。

  数据中国

  在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辞都或多或少与科技有关,尤其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有专家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产业有望受益十三五规划。

  数据统计,大数据概念股中,同有科技、拓尔思、天玑科技等个股概念较为纯正;云计算概念股中,超图软件、国脉科技、紫光股份等个股近期涨幅较大;信息安全板块中,北信源、蓝盾股份、任子行、美亚柏科、启明星辰等个股近期走势较强。

  二胎概念

  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已得到xx届五中全会确认。二级市场上,频频收购幼教资源的威创股份无疑受益二胎放开,婴儿保育设备龙头戴维医疗、奶粉生产商贝因美等,受益最为直接。

  国企改革

  改革体制机制也是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之一,国企改革有望得到进一步促进。从目前来看,国企改革主要有军工领域的改制整合,央企层面的整合以及地方国企的改革。

  军工题材股方面,国泰君安认为沿着改革和发展两条大主线,根据催化剂的直接程度,受益标的排序首先是航天三剑客,航天动力、航天长峰、航天科技;

  此外还可关注电科四大天王国睿科技、卫士通、杰赛科技、四创电子;以及内生外延高成长、低估值的军工平台型民参军公司的银河电子和军工测试龙头,工业4.0新宠东华测试。

  央企改革概念股,市场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等旗下A股上市公司上。地方国企改革概念股则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股、深圳本地股身上。

  新能源汽车

  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来已久,近段时间更是频频发布各种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上游的锂电池产业链、下游的充电桩产业链无疑是受益最大的。

  锂电池产业链方面,多氟多、国轩高科、欣旺达、沧州明珠等个股是龙头;下游充电桩,上海普天、动力源等个股表现最佳;整车、汽车部件方面,比亚迪、宇通客车、江淮汽车、万向钱潮等个股龙头效应显著。

  低碳概念

  低碳经济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值得中期关注的布局方向。未来一个阶段,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准备工作有望加快落实,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及配套制度也有望加速落地,低碳经济主题有望持续迎来政策催化剂。

  在减排技术主线下,建议关注中电远达,相关公司还有凯美特气;在减排设备主线下,建议关注中材节能和华光股份。

【篇四】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作者:安晓静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标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报告深刻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回顾和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统揽“四个伟大”新的历史使命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并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中国依然停留在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到19世纪40年代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艰苦的奋斗,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种种努力都归于了失败。经过长期的探索、反复的比较和激烈的斗争,直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斗争,于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了新中国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步入了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加快国家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奠基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正确路径。但中国当时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克思、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创造性地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宝贵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而且不断深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在不断前进和发展。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和深化了这一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深入、成功的探索开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和發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引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新形势下治国理政主题依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并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的宏大主题,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分别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这个论断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强调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现实意义,认为它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并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现代化目标增加了“美麗”的内容。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的理论标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篇章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作者简介:安晓静(1981—)女,河南临颍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五】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

附件2:

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工作总要求

—— 一论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30日 01 版

  统一思想,明确方向,这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正是一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对8200多万名党员来说,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胡锦涛同志精辟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伟大实践,科学阐述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连日来,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在学习领会中一致认为,讲话立意高远、总揽全局,内涵丰富、富于创新,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关键在于领会实质、把握主题。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立足发展新要求与人民新期待,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也是贯穿讲话的鲜明主题。这个总要求,鲜明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样的目标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关键就是把握好这个总要求,落实好这个总要求。

  旗帜引领方向。把握好、落实好总要求,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当今世界剧烈变动,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社会思想复杂多变,用什么样的旗帜引领社会进步,以什么样的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这面旗帜引领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在90多年奋斗中实现了“三大成就”,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中国奇迹”,在10年科学发展中书写了“中国故事”;
也只有始终高举这面旗帜,我们党才能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道路推动发展。把握好、落实好总要求,必须始终坚定对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到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到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答卷”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中,彰显了巨大的真理力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沿着这一伟大道路奋勇前行,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标凝聚力量。把握好、落实好总要求,必须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既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13亿人民同心同德的共同意志。认真学习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状态决定作为。把握好、落实好总要求,必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们面对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工作力度,取决于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让解放思想始终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让改革开放始终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身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前行在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征程中,只要我们深刻把握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不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

【篇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


一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介绍了党的十八大基本情况,传达了党的十八大主要精神。
王胜俊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催人奋进。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重大。大会选举产生了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举行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充分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相信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定能够谱写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王胜俊强调,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完成好新时期人民法院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为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结合人民法院实际,要切实做到六个“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一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人民法院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人民法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进一步推动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人民法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实现人民法院自身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提升司法权威与维护法制权威,统筹兼顾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与坚持党的领导和自觉接受监督。
三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始终坚持“三个至上”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进一步落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坚持和发展能动司法理念,在依法促进经济发展上、依法保障人民民主上、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依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上、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新作为。
四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强司法公信建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要以严格公正司法为基石,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追求,以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为保障,以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诉讼难题为突破,切实推进司法公信建设。

五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要着眼于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好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确保法律正确实施;
要着眼于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继续在优化职权配置、深化司法公开、扩大司法民主、确保司法公正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要着眼于支持和监督依法行政,促进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支持法治政府建设;
要着眼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和示范作用,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六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人民法院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人民法院必须继续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强化群众观念,着力提高司法能力,夯实组织基础,永葆清正廉洁。
王胜俊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扎扎实实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人民法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机关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摆上突出位置,抓好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要周密安排部署,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加强监督指导,切实组织好全国法院的学习活动;
坚持学以致用,全面推动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江必新主持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党组成员、副院长苏泽林、奚晓明、南英、景汉朝、黄
尔梅,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张建南,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学文、贺荣、高憬宏、杜万华出席会议。

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大会,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上图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胜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下图为大会现场。

罗 霄 摄


推荐访问:日常工作 心得体会 国企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通用6篇)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国企日常工作心得体会 如何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