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亿赛范文网!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15篇

时间:2022-06-27 12: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15篇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1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文件内提到的“数商兴农”、电子商务进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村等一系列工程、制度的实施,皆诠释了数字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性。当前,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等虽在农村普及较快,但相应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数字技术同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的深度融合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大部分农民对于“数字乡村”也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未来,学堂可以加强探索数字乡村相关课程,在后续进行职业农民培训时可以重点学习,缓解农民对于“数字乡村”只问其名、不解其意的问题,助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活、生产的进一步融合。数字化是趋势,也是未来。循着数字乡村发展的“施工图”扎实推进,必能在广阔天地奏响数字时代的田园牧歌。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2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的发布,是国家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后对贵州的再一次重大关注,是对贵州近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高度肯定,是一份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的文件,相信贵州的发展会在新《意见》的指导下更上一层楼。国发〔2022〕2号文件在各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值得反复阅读和消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出生于乡村更应服务于乡村,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期待有朝一日学成归来利用自己的知识建设一个更美的家乡;“新花怒放,溪水蝉鸣”很好地诠释了怒溪镇的风景风貌,怒溪镇全镇辖11村1社区,总面积141.6平方千米,距离县城37公里,距离市区约60公里,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22000余人,常驻人口18609人,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普觉镇相邻;怒溪镇利用自身优势,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等,如河口村“中国蜜都”,骆象村“高山抹茶”,骆家屯村“冷水养鱼”,大坪村“罗汉果种植”,怒溪社区“鲈鱼+漂浮水稻”,地楼村“洞藏酒厂”等产业;发展旅游业,如“黄岩古寨”,“张家坡古寨”等。未来,可进一步发掘“绿水青山”优势,促进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完成道路升级与改造,丰富产业类型,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文化与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尤其是乡村交通出行条件,探索和创建乡村垃圾中转与处理机制,探索和创建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和利用机制,推进快递行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营造良好创业就业环境吸引年轻人返乡,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利用好乡镇优势,提升乡镇活力。相信怒溪未来的发展,一定会稳步向前,取得良好成绩!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我国农村工作展现出向好的新局面。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延续良好势头,为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和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常态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出现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内外价差倒挂,水、土等资源约束趋紧,农业生态不容乐观。要适应新常态,亟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切实补好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推动其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良性协同发展。要激发和鼓励农民在产业融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要注重“物的新农村”,更要注重“人的新农村”,着力培育社会有保障、文化有传承、生态有保护的新时代乡土文明。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否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不能仅仅看经济发展指标,更要看老乡的感受。正如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多地要从农民感受入手,从农村细节着眼。

  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是到2020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目前,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只有六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苦干实干、只争朝夕,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4

  丰收节里话“丰收”

  1959年,毛主席阔别故土32年后,再一次回到家乡韶山,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情景,不禁令他抚今追昔,感而赋诗,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雄心。如今,秋分将至,全国各地一片丰收之景,我们也即将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礼赞丰收,更要把对丰收的渴盼、憧憬和追求,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为“丰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产业的大丰收。“硕果累累”“穰穰满家”“五谷丰登”是广大农民对丰收“量”的朴素追求,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如今,人们对丰收的追求更体现为“质”的提升。“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知识等一系列科技兴农的要素源源不断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势所趋;“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创新手段“各显神通”。“物质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底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建设的大丰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除了要“填饱肚子”,还要在“铺好路子”“建好房子”“打好底子”“固好里子”等方面铆足力气、下足功夫。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蹄疾步稳。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环节,乡村建设的大丰收需要我们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塑造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美”;矢志不渝以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民风,大力创建新农村建设的“风气美”。“精神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生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亿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大丰收。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七年聚焦“三农”工作,党中央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出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起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广大农民群众的“情感粮仓”不断丰富充实。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唤起全社会对农民群体的尊重和感激,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动力和信心。“物质精神双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士气。

  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丰收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愿每一份辛劳都有黄金的收获,愿丰收的喜悦点亮乡村的明天!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5

  紧紧抓住粮食安全“四条线”

  近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牢牢抓住“四条线”,让“粮袋子”量足价稳,“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守好耕地基准“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加强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利用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等行为进行及时预警,构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预警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强化政治责任落实,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等纳入地方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以严格的考核约束机制,倒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提升粮食生产“线”。“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让老百姓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稳产高效、旱涝保收、生态友好的高品质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条件,完善水利、输电设备等田间基本设施,夯实农业生产设施基础。打通惠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或增加种粮补贴等方式,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增强农民种粮意愿。联系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加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对灾害天气进行及时预警,降低天灾对粮食产量带来的影响,让粮食丰收有保障。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拼科技、拼质量的集约化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连接种业支撑“线”。种子是农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粮食产业链的素质和效益,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建立自己的种子库。持续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在提高种子抗风性、缩短成熟期、增加产量上下功夫,造好农业“芯片”,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实现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种子研发工程提供坚实支撑。加强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收集、保存古老珍稀品种并进行应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交流共享。

  划出节约保护“线”。“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时代背景下,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反食品浪费法实施进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等主体行为进行规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用法律托举粮食安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走进机关、校园、企业等单位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活动,纠正“光盘”即“寒酸”、“剩宴”为“盛宴”的错误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管好自己和身边人,坚决抵制奢侈浪费的风气,按照标准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同时加强对各种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厉行节约之风作表率。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6

  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建立了乡村振兴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提下,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重点要抓好队伍建设,确保班子同心协力;要聚焦基层治理,确保文明建设不遗余力;要发展集体经济,确保筑牢根基尽心竭力。

  建好基层班子,注入“源头活水”同心协力。

  乡村振兴的实现,要解决好“谁来振兴”的问题,打造一支带动乡村振兴的骨干队伍是重要保障。通过扎实做好基层干部选、育、管、留各环节工作,推动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升级。面向新乡贤、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选拔出一批“80”“90”后后备干部,并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学历提升、业务培训、参与中心工作等,确保基层干部成长成才;在目标管理考评、星级管理等机制上创新,抓严抓细日常管理,确保干出实绩;改善村部硬件设施,优化办公环境,加大关爱激励力度,建立村干部待遇稳步增长机制,为基层干部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大胆培养,加大提拔使用力度,留住基层干部为乡村振兴绘就蓝图。

  提升村居里子,厚植“文明沃土”不遗余力。

  基层治理问题直接关系乡村振兴大局,提升村居里子,培厚“文明沃土”,才能根治治理难题。落实网格化管理,帮解群众困难。划分乡、村、村民小组、农户为四级网格,组织安排乡村干部、村民组长、党员、志愿者进网格,在网格内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民意调查、政策宣讲等工作,确保“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加强服务型组织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强化对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的管理使用,打造乡村“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创新“主题党日+”模式,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确保解决问题见实效;突出示范性引领,促进乡风文明。严格民主评议党员程序,严抓承诺践诺,将“五星”党员上墙公式,督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农民文化乐园、文化广场、道德讲堂、振风超市等载体,创新开展“红黑榜”评选、“好人”评选,振风超市评比等活动,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弘扬时代新风。

  打牢经济底子,提供“动力引擎”尽心竭力。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监督管理。健全和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发挥好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对财产收支及公开情况实施检查和监督,堵塞财务管理漏洞。立足“三资”管理中心,对村集体的资源、资产、资金全面清理,做到摸清家底,明晰产权;盘活资金资产,推动集体增收。依托龙头企业,将村集体资金入股经济实体或合作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集体闲置或低效率使用的旧村部、旧校舍、养老院、自建房、旅游驿站等存量资产资源进行改造利用,发展出租经济,实现集体资产价值;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严格执行上级政策,组织动员农户将土地进行流转,开辟绿色通道,进行优先办理,为企业提供便利,提高回乡干事创业吸引力。通过组织学习培训,不断强化技术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在定规划、引项目、引技术、引资本的基础上,形成地方优势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引擎”。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7

  近日,公司集中组织学习活动,就“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展开深入学习。“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将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提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让我们将粮食口袋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将“中国饭碗”端的更牢。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件共35条,包括八个部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文件主要讲了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自2004年以来,连续十九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此次培训纵向学习了202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希望通过两份文件可以看出中央政策的连续性,以及体会到扶持“三农”的决心。乡村振兴不是某一个面向的振兴,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全方位的振兴。接下来我公司要把学习到的理论结合到实际中去,在担保业务的工作开展中,提升我们的业务技能水平。继续落实政策要求——重点扶持三农领域,为融资困难的农民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从而扩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规模,让敢想、敢做勤劳踏实的农民日子越来越红火,实现更大的“丰收”年。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9

      汇聚“三力” 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建立了乡村振兴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提下,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重点要抓好队伍建设,确保班子同心协力;要聚焦基层治理,确保文明建设不遗余力;要发展集体经济,确保筑牢根基尽心竭力。

  建好基层班子,注入“源头活水”同心协力。

  乡村振兴的实现,要解决好“谁来振兴”的问题,打造一支带动乡村振兴的骨干队伍是重要保障。通过扎实做好基层干部选、育、管、留各环节工作,推动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升级。面向新乡贤、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选拔出一批“80”“90”后后备干部,并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学历提升、业务培训、参与中心工作等,确保基层干部成长成才;在目标管理考评、星级管理等机制上创新,抓严抓细日常管理,确保干出实绩;改善村部硬件设施,优化办公环境,加大关爱激励力度,建立村干部待遇稳步增长机制,为基层干部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大胆培养,加大提拔使用力度,留住基层干部为乡村振兴绘就蓝图。

  提升村居里子,厚植“文明沃土”不遗余力。

  基层治理问题直接关系乡村振兴大局,提升村居里子,培厚“文明沃土”,才能根治治理难题。落实网格化管理,帮解群众困难。划分乡、村、村民小组、农户为四级网格,组织安排乡村干部、村民组长、党员、志愿者进网格,在网格内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民意调查、政策宣讲等工作,确保“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加强服务型组织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强化对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的管理使用,打造乡村“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创新“主题党日+”模式,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确保解决问题见实效;突出示范性引领,促进乡风文明。严格民主评议党员程序,严抓承诺践诺,将“五星”党员上墙公式,督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农民文化乐园、文化广场、道德讲堂、振风超市等载体,创新开展“红黑榜”评选、“好人”评选,振风超市评比等活动,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弘扬时代新风。

  打牢经济底子,提供“动力引擎”尽心竭力。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监督管理。健全和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发挥好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对财产收支及公开情况实施检查和监督,堵塞财务管理漏洞。立足“三资”管理中心,对村集体的资源、资产、资金全面清理,做到摸清家底,明晰产权;盘活资金资产,推动集体增收。依托龙头企业,将村集体资金入股经济实体或合作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集体闲置或低效率使用的旧村部、旧校舍、养老院、自建房、旅游驿站等存量资产资源进行改造利用,发展出租经济,实现集体资产价值;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严格执行上级政策,组织动员农户将土地进行流转,开辟绿色通道,进行优先办理,为企业提供便利,提高回乡干事创业吸引力。通过组织学习培训,不断强化技术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在定规划、引项目、引技术、引资本的基础上,形成地方优势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引擎”。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10

  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以及深刻领悟,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团员的教育、发展问题。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作为新时代青年团员我们应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同时作为我院团总支副书记,我更应该积极发扬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不断锤炼自己、完善自己。积极带领广大青年团员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在新时代中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11

  近日,全国两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抗疫志愿服务中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力、执行力。寒假在家时我感受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农村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让我深受鼓舞、信心满满,也对未来充满期望。疫情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通过收听收看“两会”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才能强盛中国。我为中国的强大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深感重任在肩,我将倍加珍惜大学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我坚信,只要紧跟党走,把个人青春理想融入中国梦,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

  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我将倍加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加强社会实践,将来响应国家号召,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个人价值,结合专业所学为国家强盛贡献青春力量。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12

  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要有强烈的意识,粮食安全为国之大者。尽管这些年粮食年年丰收,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总体看安全有保障,但认真分析,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隐忧仍然存在,特别是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刚性需求上升、资源约束加速、政策效应退坡以及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必须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起保面积、保产量的政治责任。

  保障粮食安全要有过硬的措施。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应拿出真金白银,把耕地保护好建设好,应采取管用的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打好种业翻身仗。今年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面积、确保猪肉、蔬菜供给安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从调查看,由于资源配置、比较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大豆和油料生产持续下滑,自给率低,严重受制于人,尽管这些年不断号召,但局面仍未改观。多年的经验教训证明,解决这个问题要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应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出油率、调整粮油补贴比例鼓励农民种植油料作物、推广粮油轮作间作、扩大种植面积等措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见到可考核成效”的要求。最后,还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意愿和努力程度决定着产量和面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田间管理,尤其在去年因秋涝影响播期推迟、目前冬小麦苗情不如往年、夺取夏粮丰收面临不少困难的情况下,要通过宣传表彰,让农民感到种粮光荣,通过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让农民感到种粮方便,通过政策扶持让农民感到种粮不吃亏、有前途。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13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学生性侵害案件不断发生,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学校加强教育管理防止性侵害案件发生的任务刻不容缓。

  2018年,国家最高检察院发布《一号检察建议》,要求对未成年人进行防止性侵害教育。

  二、学校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害主要工作举措。

  (一)全面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

  1、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明确职责。从校长、分管领导到班主任、科任教师,建构学校的安全管理的责任体系。

  2、加强常态化的日常安全管理,创设安全校园环境。日常安全常态管理:(1)常态化的无死角的网格化管理。(2)一日安全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3)一日门卫管理,加强大门的管理,强化学校第一道安全关口。外来人员的进出,学生请假出入,都有严格规范的程序。(4)每月一次的安全大联查。(5)每日校委会的代班值岗。

  3、重视预防建设,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校园实现全覆盖监控及一键报警,大大提升学校防范能力。

  4、学校内预防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三个制度)。(1)凡聘用人员必须提供无犯罪记录。(2)纳入师德管理机制。(3)形成调查。

  (二)大力强化落实《一号检察建议》宣传教育工作。面向三个群体的宣传教育。

  1、面向学生的宣传教育。(三化:专题化、主题化、融合化)。

  (1)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会课、道德法制课。心理健康课,进行预防性侵害专题的教育,开展常态化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开展防性侵害主题的教育活动,结合校园欺凌开展防性侵害的主题教育。本学期法制教育主题就是防性侵害的主题讲座。

  (3)融合化的教育活动。预防性侵害与学校的各类安全教育活动进行融合。让预防性侵害,像防水防火安全一样深入学生的内心。

  2、面向教师群体的宣传教育。(三清:清楚明白、亲力亲为、清清白白)

  (1)面向全体教师宣传,以专题会议方式进行传达和落实国家《一号检察建议》的文件,每位教师要清楚明白

  (2)每一位教师在平时教育活动中对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害中,要把自身置身其中,亲力亲为,就当自己孩子一样来对待学生。

  (3)老师要清清白白,纳入教师师德管理范畴。教育别人,也是教育自己。

  2、面向家长群体(三要)。

  (1)要提高防范意识,防小偷,防性侵。

  (2)要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

  (3)三要与学校密切配合。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管理。

  学校与家长的协同,通过每学期家长会加强家长的协同管理。特别是留守儿童。

  学校与社会协同,与主管部门的协同教育,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派出所等执法部门合作开展教育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专题教育讲座活动,本学期开展远离校园欺凌。本学期聘请未来宝贝社会机构为全体学生开展了安全五防护(包括防性侵防校园暴力防校园欺凌防意外伤害)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公安局、派出所协同开展周边环境的整治。特别是学校周边的小餐桌。不仅仅是食品安全更是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防性侵教育从教师家长社会认识度不够。特别是学校教育涉及学生性教育内容,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避讳。

  二是协同教育力度不够,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深入学校开展教育不够。

  三是学校宣传教育管理举措的完善不够。学校须强化防性侵教育,完善学校的管理举措。预防每一个未成年人的身心安全。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14

  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短短的9655个字,涵盖了“完善国家食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延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八个方面,是以“三农”为重心的工作部署,更是今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进步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通关一号文件全文,责任感、使命感贯穿其中;“服务于民,奉献于民”的执政思想显而易见;踏足于实际,把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增强政府支持与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延续利用,为增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始终摆在首位,这是对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更加突出了粮食安全、农业科研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主题,强调了深化改革,细化了具体措施。以具体的便民举措,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体质上与机制上摒弃弊端,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全面推进,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谨记的关键。

中央1号文件学习心得篇15

  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成为驻村干部已经有些时日,这段时间以来,随着驻村工作的开展,我在对驻村干部这个群体有更全面认识的过程中,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当好一名驻村干部。

  驻村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在消除我国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今脱贫攻坚战虽已收官,但接续而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下沉农村,正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说“摘帽不摘政策”,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驻村帮扶政策将继续实施,驻村干部也将继续活跃在农村一线,为乡村振兴时代的农村建设奉献力量。

  但农村发展与群众民生的问题不同于以往的明显突出,也将更加呈现出深层隐蔽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驻村干部必须与时俱进,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要“念好勤字诀,多做为民事”,做到听民声、问民忧、看民需,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

  驻村干部耳要勤,多听民声,以群众智慧献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涉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尽管驻村干部的科学知识素养相对更高,但涉及到具体乡村生活层面的经验,农村群众却往往更有发言权。所以在驻村工作的过程中,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驻村干部要做到耳勤,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找对策,问计于民,通过吸取多方意见,保证相关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找到符合乡村规律,体现农村特点的治理之道,切实发挥群众智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力量。

  驻村干部嘴要勤,多问民忧,以群众视野找寻发展短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意见极其可贵,驻村干部要有不怕问题的觉悟,做到敢担当、敢作为,主动询问群众困难,帮助群众纾解困难。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获得群众信任,最终从群众视角发现政策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从群众声音了解基层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小见大,找寻发展短板,在深入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症结,思考解决对策,最终做到找短板与补弱势有机结合。

  驻村干部眼要勤,多看民需,以群众幸福检验工作成效。所谓眼勤看民需,是指尊重群众意愿,重视群众需要,争取所有工作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指标。从驻村干部的角度来说,就是多进组、多串户,了解村情民意,将群众的需求融入驻村工作之中,主动关心群众生活,把提升群众幸福感当做大事要事,做到主动对标、自觉求进,最终实现驻村工作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实施深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则在人,相信只要驻村干部们都做到勤勤恳恳,以人为民中心,乡村振兴事业就一定能纵深推进,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3

  2020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时期,虽然疫情增加了脱贫攻坚的难度,但不能阻挡我们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的伟大目标。越到这种紧要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越要担起责任,真抓实干,做出“硬核”榜样。

  上有政策,下有实施。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就是正确解读政策,并有效开展落实。党中央根据全国脱贫攻坚的相关情况制定详尽的要求和实施方法,扶贫干部一定要上行下效,把握好脱贫政策总基调,针对当地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开展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扶贫干部就应针对此项要求对脱贫人群进行逐一排查,查找漏洞,对存在返贫风险的人群进行有效帮扶,加大力度开展扶贫工作,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对政策的正确解读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石,使得脱贫之路能稳固而持久。

  民之所向,攻坚所盼。脱贫攻坚最终使命是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因此扶贫干部在开展工作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工作要向人民群众期盼的方向开展,做到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得民心。习总书记曾跋山涉水到贫困地区用脚步丈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广大扶贫干部更应该下沉基层,以“诚”深挖贫情、以“智”摸透贫因、以“才”走出脱贫之道,带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初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民为本,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是攻坚工作永远不变的初心。

  作风建设,从严治理。干部作风建设不论在何时都不能有所放松。在脱贫攻坚决战关键阶段,党中央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须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规范专项扶贫资金的申请和使用规程,确保资金用到实处、用有成效,对投入专项进行定期考察,确保投资有效性,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扶贫干部应规范自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三严三实”,发挥榜样作用。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对挪用和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良好的作风可以提升群众对扶贫干部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促进脱贫工作有效开展。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广大党员干部定要不忘初心、蹄疾步稳、实打实干、持续攻坚,确保不辱使命,真正完成摘“贫”帽攻坚任务。

推荐访问:学习心得 中央 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2020范文 中央1号文件心得体会 中央1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怎么写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的心得与体会个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