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亿赛范文网!

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8篇

时间:2023-12-07 15:48: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预防校园欺凌知识常识

  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很多孩子不知该如何应对,那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知识常识就应该多多宣传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校园欺凌知识常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家长孩子们在遭遇校园欺凌时牢记。

  预防校园欺凌知识常识

  一、家长方面

  1、家长要有和孩子交流的好习惯:无论工作忙累,都应该和孩子交流。(因为和孩子交流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压力的休闲而不是负担)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孩子今天发生了些什么事。让孩子遇事交流,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如果是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事情可以提醒孩子。

  2、倾听注意细节:和孩子交流要注意从习惯上防微杜渐。如果发现孩子有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过早接触一些不好的东西,应该开导教育。(决不能简单地打骂)这本身能避免孩子接触到暴力的机会。

  3、家长需要注意孩子情绪:可能孩子不会什么事都告诉你,但是孩子情绪一般直白。如果孩子情绪上有异常,要注意开导,让孩子把问题说出来。(大人最容易忽视孩子情绪,孩子情绪不总是孩子气,很多时候是你关心不够)

  4、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他遇到问题,遇事要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告诉自己(紧急时应该求助当前能求助的人,但之后马上应该联系父母)。家长和老师和学校最好有联系方式。

  5、增加对孩子一些安全知识教育:尤其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更体现了某些方面教育做的还不够。所以家长作为大人应该多合理地讲解一些必要的知识给孩子,增强孩子自我防范意识。

  二、小孩方面

  1、小孩首先应该知道求助:求助应该根据当时情况求助能求助的人。比如老师,警察,甚至路人。然后马上和父母联系。

  2、正确择友:选择朋友其实也等同于选择人生。对于一些人和事物事情应该具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不去盲目受一些诱惑的侵蚀。

  3、学会勇敢,不要慌张:遇事不慌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突发状况发生时,先要观察是不是有可以求助的人,及时呼救求助。这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平时应该多锻炼自己的气魄和应变能力。

  4、学会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有助于遇到问题家长和老师第一时间通过和你朝夕相处的同学找到关于你有用的信息,而且有好同伴,做很多事情都能避免独自一人)

  5、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并注意一些安全细节(尤其对一些猥琐大叔应该抱有应有警觉)。小孩子应该避免独自处在一些偏僻黑暗的地方。还有就是注意学会遇到危险向警察和大人求救。(小孩子能力有限,遇到危险不要偏激不要慌张,求助大人见机行事才是正确选择。

  三、遇到校园欺凌时

  1、保持镇定。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机会求救。

  2、求救。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保证人身安全。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可以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不要意气用事激怒对方。

  4、一定要告诉家长。告诉孩子,如果遭遇校园暴力事件一定要告诉家长,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5、教育部门应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训、典型案例引导、防欺凌教育现场会等多种方式指导学校切实加强防治欺凌教育。

  6、学校要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通过设置专门的教学模块等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加强学生之间沟通,培养合作精神。

  四、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

  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第七条中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对于家长来说,预防校园暴力的侵害主要从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做起,每天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说话、交给孩子一些安全教育知识等等,主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处于被爱的状态。对于小孩来说,主要是需要了解如何向家长、老师求助,自遇到危险时要保持冷静。

篇二: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防范校园欺凌知识(一)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等造成伤害的。

  二、治理校园欺凌的措施:

  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

  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

  三、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

  1.打:打架、斗殴

  2.骂:侮辱、中伤、讥讽、贬抑受害者

  3.毁:损坏受害者的书本、衣物等个人财产

  4.传:网上传播谣言,人身攻击

  5.吓:恐吓、威胁、逼迫受害者做其不愿做的事

  四、校园”小霸王“是如何出现的?

  1家庭过度溺爱,导致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不良家庭环境让孩子背负过多压力,催生心理障碍。

  2学校只重视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平时缺乏管理,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宁人。

  3社会暴力影片、游戏等,引起青少年模仿。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青少年的是非观。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

  4司法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法制教育缺失。

  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让不少孩子有恃无恐。

  五、我国刑法对犯罪年龄的界定

  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已满16周岁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责。

  4.14周岁以下完全无刑事责任。

  六、这些可能是校园欺凌的信号!

  1.身体伤痕,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痕,很可能是遭遇暴力。如果孩子大热天常穿长袖,可能是想遮掩。

  2.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如果孩子的鞋子、首饰、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就要留心了。

  3.如厕习惯改变,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厕所?学校厕所很可能成为暴力场所。

  4.自尊心受挫,孩子回家经常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伤害。

  5.自我伤害倾向,孩子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家长都要高度重视。

  6.不愿上学,孩子非常不想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可能是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

  最新范本,供参考!

  7.睡眠问题,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侵害的表现之一。

  七、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

  1.保持镇定。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机会求救。

  2.求救。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保证人身安全。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可以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不要意气用事激怒对方。

  4.一定要告诉家长。告诉孩子,如果遭遇校园暴力事件一定要告诉家长,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八、家长应该怎么做?

  1.稳定孩子情绪,理解和同情孩子。无条件的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2.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如果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借助专业人士,从心里层面给予帮助。

  3.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孩子。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最新范本,供参考!

篇三: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校园防侵害安全教育

  一、防侵害安全教育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以下七种

  1、索要钱物,不给就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人格。

  4、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长。

  5、不堪受辱,以暴制暴,冲动报复。

  6、侮辱女同学。

  7、侮辱、恐吓、殴打教职员工。

  校园暴力还可以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

  是硬暴力。乱起绰号、推举“最差”等等就是软暴力,软暴力对学生

  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暴力,同样可以置人于“死”地。

  二、校园暴力的处理方法

  1、遭遇校园暴力,应在学校、警方或家长的帮助下,制止暴力,决不能逆来顺受或以暴制暴。

  2、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一定要讲策略,运用智慧,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尽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必要时尽

  量满足对方

  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一定要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及时

  报警,或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3、当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约自己到较偏僻的地方去时,一定要坚

  决拒绝,当侵害到来时一定要想办法逃脱,并积极寻求帮助。

  4、要增强法制意识。在侵害发生后,要能够勇敢站出来,用法律

  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预防社会暴力的侵害

  一、敲诈、勒索

  1、敲诈勒索的防范意识

  敲诈勒索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侵害人实施或威胁或者

  要挟

  强行索取财物的行为。常见的敲诈勒索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口头威胁

  有时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截住,威胁同学们给

  他带钱物。

  (2)、带条子威胁

  有些违法分子,选择好对象后,就写条子让其他同学带给对方,条子上写着索要物品的名称或现金的数目。

  (3)、通过第三人传话

  不法分子让别的同学传话,让其准备物品或钱,在规定的时间送

  到某地

  方。

  提醒广大学生,不管是哪种敲诈勒索方式,都属于违法行为,如

  果性质严重的则构成犯罪。

  2、遭遇敲诈、勒索怎么办?

  遇到敲诈勒索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说好话,稳住对说明自

  己没有带钱,避免正面冲突。

  (1)、坚决拒绝其无理要求。一定要相信警方。学校和家庭都能为

  你提供安全保护。如果轻易屈服于对方,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也

  会为你招来无穷无尽的纠缠。

  (2)、如果无法脱身,可以借口身上没钱,约定时间地点再交。然

  后立即报告学校和公安机关。警方会及时采取行动抓捕坏人,他也再

  也不能伤害你了。

  (3)、一定要向学校、公安机关报告。你越怕事,越不敢声张,不法之徒就越嚣张。

  (4)、发现其他同学被敲诈、勒索

  要及时拨打“110”报警,并

  通知老师。

  二、抢劫、抢夺

  1、抢劫、抢夺的防范常识

  近年来,抢劫犯罪日益增多,犯罪也逐渐呈低龄化趋势,学生逐

  渐成为

  犯罪分子的首选对象。对此,同学们要认真对待。

  (1)要有防范意识

  (2)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同学们最好结伴而行,相互帮助。

  (3)身上不要携带太多的现金或贵重物品,女生不要佩带金银首

  饰或玉器。

  (4)平时不要花钱大手大脚,以免引起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或犯罪

  分子的注意。

  (5)单独在家,不要为陌生人开门,更不要为不认识、并声称

  是家长的同事或朋友的人开门。如果发现类似情况,要立刻打电话将

  情况告诉父母。

  (6)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有了强健的体魄,即使一时无法将犯

  罪分子制服,也可以快速逃避。

  2、遭遇抢劫、抢夺怎么办

  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施行将

  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一种犯罪活动。抢夺,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那么一旦遭遇抢劫该怎

  么办呢

  (1)、尽力反抗。只要具备反抗能力或有利时机,就应发动进攻,以制服作案人或使其丧失继续作案的心理和能力。

  (2)、尽量纠缠。可利用有利地形和身边的砖头、木棒等足以自

  卫的器械与作案人对峙使其短时间内无法近身,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

  和援助,对作

  案人造成心理压力。

  (3)、设法脱身。实在无法与作案人抗衡时,可以看准时机向人

  多、灯亮的地方或宿舍区奔跑。

  (4)、麻痹对手。当自己处于作案人的控制之下而无法反抗时,可先按作案人的要求交出部分财物。同时要向作案人晓以利害,从而

  造成作案人心理上的恐慌,也可尽量缓和气氛使作案人放松警惕,看

  准时机逃脱。

  (5)、注意观察。趁作案人不注意时在其身上留下记号,如在衣

  服上擦点泥土、血迹

  在其口袋里装点有标记的小物件等,在作案人

  得逞逃走时悄悄尾随其后,观查逃走方向,为警方破案提供线索。尽

  量准确记下体貌特征,如身高、年龄、体态、发型、衣着、胡须、语

  言、行为等。

  (6)、及时报案。脱身后要及时报案,尽量准确描述作案人的体

  貌特征,使犯罪分子尽早被绳之以法。

  三、绑架、劫持

  (1)、绑架的预防常识

  绑架,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

  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

  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预防绑架要做到

  1、平时养成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要炫耀自己或家中如何有钱,更不要随便带陌生人到家中“参观”。

  2、外出、上学和放学要尽量结伴而行,外出时要告诉家长,并说

  明返家时间,不要随意在外逗留。

  3、如果有人突然来找你以“你家中出事了”或以“你父母生病出

  车祸”等等为由,要带你离开学校或家中时,应首先设法与家人联系

  查证,并将此事告诉你的老师或邻居。

  4、如果在途中发现有人盯梢跟踪,应设法将其甩掉并报警。

  (2)、遇到绑架、劫持怎么办

  如果不幸被绑架、劫持,要保持冷静,并想方设法摆脱歹徒的控

  制。

  1、遇到劫持,要过分挣,以免犯罪分子对被劫持者进行身体伤害。

  要尽量拖延时间记住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车辆型号和牌照号码等。

  2、如果被蒙上眼睛,要尽量将听到的线索默记在心里,如犯罪分

  子的谈话内容、他们互相之间的称呼等等,到达藏匿地点后,要尽量

  了解藏匿地点的环境特点,与犯罪分子周旋。尽量避免激怒犯罪分子。

  3、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寻求他人帮助、摆脱歹徒的控制。

  四、遭遇盗窃怎么办

  1、对小偷小摸的盗窃者,在人多的场合,可以高声喝令其停止

  盗窃,迫使其无法得逞。也可以告诉周围的成年人,共同制止其盗窃

  行为。

  2、对正在室内作案的盗窃分子,不要轻易进去制止,应迅速到

  外面喊人

  或报警。

  3、如果发现正在逃离的盗窃分子,要尽量记住他们的体貌特征和

  逃离去向,对有交通工具的作案者,要记下他们的车辆型号、颜色、车牌号码,以便为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

  况下应尽量避免与盗窃分子正面冲突以免受到伤害。

  三、女孩防止性侵害

  女孩子性格相对柔弱,不善拒绝,以至于在人际关系中时常处于

  被动地位。从保护自身安全的角度来看,女孩子要做到自尊、自爱、自强

  要善于拒绝来自异性的诱惑。

  一、讲究个人修养

  讲究个人修养,也是女孩子有效自护、自卫、防御异性骚扰的一

  个重要方面。

  在一般情

  1、女孩穿衣服不要过于暴露,不易化妆和佩带首饰,朴素是一道

  安全防护网。

  2、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在穿戴上花太多心思。

  二、提防陌生人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1、不吃陌生人给的食品。

  2、不要陌生人给的东西。

  3、不搭乘陌生人的车辆。

  4、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5、一般情况下不轻易给陌生人带路。对陌生人的好意要坚决拒

  绝。

  6、校外遇到陌生人纠缠

  要立即向附近的民警或其他人求助

  或往人多的地方走

  不要跟陌生人到偏僻的角落。

  7、提防假警察。要学会辨别假警察。一般来说,真警察证件都齐

  全、举止端正。假警察举止猥亵、证件不全。真警察文明礼貌、态度

  和蔼、以理服人。假警察态度蛮横,强迫你服从他的意志。因此遇到

  警察执法,要查看他的工作证或其他有效证件。他若不能出示证件且

  要求你跟他走时,要设法告诉老师、家长或亲友。当受到假警察威逼

  时,应高声大喊,或向人多的地方逃避,并迅速拨打“110”。

  三、外出注意事项

  (1)、如果要外出,最好结伴而行

  1、女学生上学、放学,最好与同学结伴而行。

  2、即使和伙伴一起,也要认真选择外出时间,不要在人迹稀少的黎明、深夜等时间外出,不要在外留宿。

  (2)、发现有陌生人跟踪,要巧妙甩掉尾巴

  1、甩“尾巴”的方法是不动声色地突然间变行走路线。

  2、离开歹徒视线,不要径自回家以免歹徒暗中窥视,暴露自己的家庭住址。

  3、当你被歹徒追赶的时候,不要向小胡同特别是死胡同跑,也不

  要朝建筑工地或一些偏僻无人的的地方跑。

  4、逃离途中要尽量向民警、军人、公务员、教师摸样的人靠近,这些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都会向社会受害人伸

  出援助之手。如果你是几个人同行,发现歹徒盯梢时,应尽量分开逃

  离,以便分散歹徒力量。

  (3)、警惕公共汽车上的骚扰

  1、上车后尽量站在人群不太拥挤的地方。

  2、如果有人故意贴近你,可用书包或硬物将其隔开,或换一个

  位置或主动和身边的阿姨搭讪,让流氓误认为有人在保护你,而不敢

  轻举妄动。

  四、结交异性朋友的注意事项

  1、不要与异性朋友单独相处。有老师和家长监护的集体活动比较

  安全。

  2、不与异性朋友一起看爱情片更不能一起看少儿不宜的影片、光碟、书刊。

  3、不太熟悉的男人请你喝饮料、吃食品请留心警惕被“麻醉”。

  4、不与异性朋友谈论有关身体隐私部位等一类敏感话题。避免与

  陌生男子单独接触遇到危机情况拨打“110”寻求帮助。

篇四: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预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内容

  预防校园欺凌教育主要通过校园欺凌专题教育讲座来宣传,讲座内容要坚决打击各种校园欺凌行为,全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

  主要整体表现就是捉弄弱小的人,而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

  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有时就是一人捉弄一人;有时集体捉弄一人。

  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校园霸凌就是指出现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行的,达至某种轻微程度的侵犯犯罪行为。

  根据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北京团市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历时一年时间进行的调查表明:来自校外人员实施的欺凌最多,占76.8%,而来自本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侵害只占13.9%。

  实行校园霸凌最少的就是校外人员,其次就是本校高年级学生,最后就是本校老师和管理人员。

  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校园欺凌简单地分为以下5类:

  1.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毒打低年级学生;

  2.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

  3.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至学校毒打其他学生;

  4.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5.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殴斗。

  原因可能是,法律没有被充分认可也导致了校园欺凌的频频发生。

  侵犯弱者就是人类的天性,而社会道德的进化和法律的健全可以制约、弱化这种以强凌弱的人类天性,并使人类以求逐渐缔造一个人与自然、公平的社会。

  而这种社会背景就导致弱小的在校学生成为缺乏制约的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校园霸凌专题教育讲座内容校园霸凌专题教育讲座内容必须极力压制各种校园霸凌犯罪行为,全力打造出奈良、人与自然校园,不懈努力为学生缔造一个身心健康、欢乐的环境。

篇五: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防校园欺凌10条

  1、遇到校园欺凌,不能袖手旁观。你可以选择报告老师或学校保卫处,向学校举报;也可以直接拨打110电话报警。当然,你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当防卫措施,但前提是保证自身安全。2、如果路见不平,勇敢上前制止,在与对方沟通的同时尽量拍下相关视频和图片。3、不私自去人多地方凑热闹,离开现场后可及时发布信息,以便寻找目击者。4、要向周围的同学做好解释工作,及时消除不良影响。5、不主动跟同学谈论欺凌事件,防止矛盾激化。6、尽快将欺凌者带离现场并报告老师或家长。7、如遭遇暴力侵害,应立即向学校保卫处报案。

  2、记下校园欺凌事件的经过和时间,对方的外貌特征及衣着、携带物品等细节,为日后的调查取证提供依据。3、一旦被威胁或被恐吓,立即向老师和警察求助,切忌忍气吞声。4、不能因同学的外表、衣着、身体特征、个人爱好,或与自己关系亲疏等任何理由而歧视、孤立、嘲笑或侮辱他(她)。5、不能因小事而寻衅滋事,也不要怕事。6、不轻易与人结怨,避免把事端复杂化。7、遭受语言暴力和冷暴力时,应沉着应对,不必逞一时口舌之快,否则会助长施暴者嚣张气焰。8、遭遇突如其来的暴力侵犯时,同学们不必惊慌失措,而要尽快报告老师。9、校内遇到校园欺凌时,要拿起法律武器,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10、寻求家长的帮助,不论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都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积极、乐观、进取的优秀品质,这样的孩子就算面对校

  -1-

  园欺凌事件也会大胆说“不”!11、最重要的是预防。我们不仅要防止自己被欺凌,还要提醒同学们如何有效地预防别人的欺凌,在与同学相处时,一定要友善、真诚、信任、宽容、大度,要相信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没有谁会无缘无故欺负人,所谓远离是非,其实就是躲开小人。12、大人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只有每位家长对校园欺凌行为加以重视,采取适当措施加强监管,孩子才能在校园健康成长。13、同学之间难免发生摩擦,引起口角,但切记同学之间无小事。面对摩擦,首先要努力寻找产生摩擦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免积怨越来越深,伤害同学间的感情。14、发现有人欺负你时,一定要向对方讲述清楚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要求对方放学后到某地等候,避免遭到报复。15、一旦遇到校园欺凌,要沉着冷静,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可以采取迂回战术,不予理睬,远离事发现场,并及时报告老师或拨打110。

  -2-

篇六: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范文(通用9篇)

  第一篇: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

  谈到校园性侵,我们可能会自然的想到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并自然的把原因归咎于“教师”这个身份。这更多的是一种“嫉恶如仇”情绪的宣泄,一种非理性的归因。因为性侵的发生并不是只局限于教育这个方面;并且是人在进行性侵,而不是职业在进行性侵。目光集中在这里只会“引发骂战”,于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多少帮助。

  关于校园性侵的误区二

  通常我们会认为校园性侵只是针对女孩子,从而忽略了男孩子的状况。但从现实生活层面来讲,被性侵的男孩子并不比女孩子少。

  关于校园性侵的产生

  性侵的产生是建立在一方强加、一方无助(能力无助,不能自保;认知无助,认识不到危害)的基础上。而校园性侵是心理学上“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

  心理学上对习得性无助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基于很多失败、惩罚、依赖而造成的个人无力独自面对生活解决问题而任人摆布的状态。深层次可以理解为内在缺乏一种反抗的力量。而在性侵案例中,被害多数是屈服于威胁、恐吓、暴力。孩子本就是弱势,很多时候父母也没有注意培养孩子这部分的能力。

  这就把问题导向家庭教育

  是的,学校和教师只是在传递人类社会的基础知识,而不负责其他。真正承担育人、教导责任的还是在于家长和家庭。当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用注意这些的时候,想要侵犯的人可不会嫌弃TA小。

  在这个时候父母应当提前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自我保护的方法(包括武力)、某些地方不能被触碰的原则、与人保持距离的原则、独立性、应变能力。

  具体可以考虑:培养良好的亲密关系,给与孩子支持;保证平等沟通;将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融入游戏;减少打骂、增加鼓励;教导、训练孩子不和异性独处;带领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设置“不可触碰区”等。还要注意慎重选择辅导机构,尽量避免安全系数低的一对一和留堂。

  识别其实并不难

  把亲子关系放在前面是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对避免、识别和随后的干预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亲子关系本来就恶劣,自然很难察觉到孩子的异样。

  在亲子关系相对较好的状态下,如果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出门不见人、敏感、容易哭、爱发脾气,那就是我们该注意的时候了。

  可以考虑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向

  方向一:减少勉强

  当我们受事件冲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选择封闭自己,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因为这种封闭是一种自我疗愈,坏事则是封闭自我与外界隔断之后,积极能量也会比较难进去。这时候的父母是非常着急的。但换个角度考虑,孩子遭遇这些,本来就是基于勉强的,如果我们再勉强,就等于是在恶化问题。等他愿意讲的时候,他自然会讲出来。

  方向二:减少哭闹、争吵、负面情绪

  任何家长都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遇见这样的情况,遇见之后家长往往是接受不了的、崩溃的,甚至是绝望的。从而因为事件冲击,可能带有非常多的负面情绪。或是以泪洗面,或是埋怨其他人,或是脾气变的很大经常争吵。

  当然,我非常理解父母此刻的心情,但是如果有负面情绪,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这样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

  方向三:增加陪伴

  无论孩子在经历事件后是否选择封闭自己,我们都需要意识到,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状态是焦虑、担忧、害怕、自责,甚至绝望的。在这个阶段他需要的并不是我们去为他做太多直白的东西,就是买衣服呀,讲好听的话呀之类的。他更需要的是我们增加一些委婉

  的陪伴。不用在意他是否愿意说话,我们只需要坐在他身边,陪伴他,牵着他的手(稍微用力),就足够了。

  方向四:放下身段

  我个人认为与孩子的交流最好的就是放下身段的交流。这里所提到的放下身段并不是单指不以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去和孩子说话、去命令。也指俯身、蹲下,和他四目相对,拥抱,额头捧着额头。通过这样让他从心理上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爱、重视。

  方向五:给与更多的支持

  这种支持同样并不是言语上表达出来的支持,而是需要实实在在让他从内心中感受到。曾经就有类似的新闻,说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笑话,然后不想去上学。父母没有责怪孩子也没有责怪欺负他的人。只是把事情发到了网上。随后当地“机车联盟”的一排排壮汉就自发的去送孩子上学。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手段,只是不用这么大张旗鼓,而是一定要亲力亲为的接送。并且和亲属一起制定外出计划,带上孩子。一定程度的与外界的接触是必要的。

  方向六:与侵害源保持距离

  且不论是否是在正规院校遭遇侵害,即便是成年人,遇见这样的事情也会承担非常大的压力,从而对类似的环境非常敏感。所以在短期内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事件发生的环境,避免二次伤害。这不是逃避,而是现在面对不了。

  方向七:增加亲子活动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有时候限于现实原因陪伴孩子成长的是其他人,如果我们想要协助孩子走出来,这时候一定要由亲近之人来执行和陪伴。可以考虑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比如游戏、旅游、亲子夏令营、一起画画、一起阅读、读故事、唱歌学音乐等。切勿在事件发生后送孩子到所谓的“成长培训班”,现在不是参与类似活动的时候。

  方向八:协助孩子拓展他的社交

  被侵害之后一定要慎重处理,慎重接触人,如果带来了二次伤害,可能会造成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阴影。在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参与到孩子的社交里,通过父母的传递来帮助孩子重塑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在上面增加亲子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同时进行这一点。如果孩

  子交到一些朋友,父母可以邀请对方到家里玩,或者共同野炊。把孩子从心理安全区里逐渐引导回社会。

  第二篇: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安全,有效预防性侵害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预防性侵安全教育、教职员工队伍管理、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预防性侵协同机制构建、学校安全督导检查等五方面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安全和谐稳定,保障学生安全。

  通知指出,一是深入开展预防性侵安全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性侵害学生案件中吸取教训,把预防性侵害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班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微博、微信、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要通过案例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学生自护意识和自救能力。教育学生特别是女生提高警觉,离家时告知父母出行情况,尽量避免外出独行;牢记父母电话和报警电话,掌握基本安全常识,主动远离危险环境。要确保预防性侵害教育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重点对小学学生、留守学生、寄宿学生、乡镇农村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加强宣传教育。

  二是切实加强教职员工队伍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落实有关教师管理法规和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强化对拟招录人员品德、心理的前置考察,联合公安部门建立性侵害违法犯罪信息库和入职查询制度。落实对校长、教师和职工从业资格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临时聘用人员的准入审查,坚决清理和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严禁聘用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人员担任教职员工。要将师德教育、法治教育纳入教职员工培训内容及考核范围。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品行考核,与当地公安、检察机关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对于实施性骚扰、性侵害学生行为的教职员工,及时依法予以处理。

  三是严格执行校园安全管理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办、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作为校园安全管理和学生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要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特别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全面落实日常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寄宿制学校规范管理,从严管理女生宿舍。中小学(幼儿园)所有工作人员对性侵害案件或线索都有报警、报告的义务和责任,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性侵害,学校、家长要立即报警并彼此相告,同时学校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四是不断完善预防性侵协同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共青团、妇联、家庭、社会构建一体化的保护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工作机制,做到安全监管全覆盖。各地教育部门要与公安机关积极协作,加强校园周边巡逻防控,防止发生社会人员性侵害在校学生案件。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保护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防止媒体过度渲染报道性侵害学生案件。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要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特别是做好学生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家校双方要及时掌握孩子情况,特别是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时,双方要及时沟通,采取应对措施。

  五是持续强化学校安全督导检查。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要求,以预防性侵害工作为重点,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导,督促、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发现的性侵害线索和苗头要认真核实,及时依法处理。加强对地方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学校落实安全工作职责的督导检查,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切实履行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对学校安全事故频发的地区,要采取约谈、通报、挂牌督办等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失职渎职造成性侵害学生案件发生的,或者发现性侵害学生案件瞒报、谎报的,要依法依规予以处分或者移送有关部门查处。

  第三篇: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

  来自校园的性侵害案件,严重损害着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受害者带来终身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也败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社会影响恶劣。我校本着对学生的安全、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特建立防范校园性侵害案件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生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

  一、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师德教育

  一些教师之所以走向犯罪,往往与其法制观念淡薄有关。生活中,除非是自己遇到了法律纠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

  1.我们将引导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通过法制教育,让我们的教师了解普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未成年人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及所受到的专门保护,了解教师所享有的权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模范守法的意识,提高其保护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预防教师性犯罪问题上,要让教师熟悉与性侵害相关的法律条款,了解相关罪名及违法者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让教师认识到保护学生免受性侵害的重要性。

  2.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标准,深入学习,强化师德建设,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结果列入个人年末考核,确保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

  1.根据教育部于发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规定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

  2.着力让未成年学生了解隐私权、身体自主权、性侵害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身体是自己的,任何人不得随意触碰;

  3.让学生明白,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4.向学生传授防范性侵害、实施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教育学生,陌生人或熟人都有可能是性侵害的加害人;外出、上学或回家的路上要结伴而行,不要在无人的地方停留;和异性独处时不能关上房门,不要独自去异性的宿舍;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在他人欲对自己实施性侵害时要大声呼叫,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在校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1.教师应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体育课上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保护除外),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是如此;

  2.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

  3.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只能在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行,且不得关闭房门;

  4.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不得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

  5.放学后留学生应当事先征得学生的家长的同意,并通知班主任或学校领导。

  四、正确处理校园性侵害案件

  如果不幸发生了未成年学生在校遭受性侵害的案件,我们学校将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责任的态度,及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1.保护现场,立即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案情,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把法律的尊严、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

  2.保护和帮助受害学生。在上报案件的同时,做好对受害学生的保护工作。不向无关人员泄露受害者的姓名及相关案情信息,防止其受到多重伤害。

  为进一步增强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营造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确保师生生命和校园财产安全,我校于四月份接到通知后,相关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实施,划分小组,认真学习,认真记录,形成书面材料,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呢?无论孩子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家长和教师都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和活动设施,如将药品、消毒水、杀虫剂等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打火机、蜡烛不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及时将用过的电线插头收起。在带孩子外出时,给孩子换上舒适合脚的鞋子,不要让孩子在堆放砖头或满是石头瓦砾的场地玩耍,不要让孩子独自在水池或河边玩耍等等,那么校园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有哪些呢?

  一、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游泳安全、使用燃气安全、用电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假期安全、防范传染病等,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遇险自救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保持健康开朗的心理状态。关心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

  三、根据不同季节特点,明确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春季安全教育的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教育、火灾预防教育、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夏季安全教育的重点:洪水、暴雨、雷击、台风等灾害天气预防教育、溺水预防教育、食物中毒预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性侵犯预防和应对教育、用电安全教育;秋季安全教育的重点:运动受伤预防教育、建筑安全教育、消化道疾病预防教育;冬季安全教育的重点:防寒保暖教育、煤气中毒预防教育、户外冰雪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和冰面溺水预防教育、火灾预防教育、雪雾天气交通安全教育。

  四、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说教上,一定要进行实际演练。通过安全演练,增强教育效果。

  五、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比如学校对学生进行溺水预防的安全教育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育学生不要到不安全的水域去游玩,二是教会学生游泳,提高学生的游泳技能。六、安全教育要明确教员,列入课程,确定时间,编写教案,纳入考核,防止安全教育走过场。

  七、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要以学校常规安全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开展防安全事故方面的知识教育,特别要加强防交通、防溺水、防火灾、防拥挤踩踏等事故知识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在地方课程中开设安全专题教育,通过安全教育日、专题报告、安全知识讲座和学科教学、班团队活动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第五篇: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防范措施,创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请大家遵守。一、门禁管理规定。

  学校正门:

  1、非本校车辆以外其他车辆不得进入校园【特殊车辆除外如;警车、消防车、本校公务车等】给学校送货的车辆来访时,必须与校内接货人员取得联系并确认,经被访人同

  意后做好登记手续并扣押对方的驾驶证指引路线,方可进入,出校时一定要蹬车查验并登记好出校时间以防财务丢失。

  2、来校访客的外来人员,保安必须和校内被访人取得联系并确认,经被访人同意后做好登记、换证手续并登记访问单方可进入校园,出校时收回访问单并登记好出校时间。

  3、本校学生家长来访的,主要目的有三种。一种是来给学生交费的,这种情况下保安与财务联系好后登记才可进入校园。第二种是来给学生送东西的,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家长把物品放在警卫室登记并由家长通知学生去取,要么就让家长给学生或领事打电话通知学生去警卫室,家长可以亲手交给学生。第三种就是找老师谈事的,这种情况下让老师去警卫室亲自接待。

  4、踢球的进出校园管理;为了学校的安全,以防不法分子趁机混进校园,外来人员来校踢球的,必须经过刘主任同意,经同意的必须在校外集合完统一进入校园,如有后来者必须让他打电话叫里面的人出来接。

  6、教师家属进出校园管理;教师家属进出校园必须佩带本校签发的出入证,无出入证的视为校外人员,不得入内。

  7、幼儿园的家长接送孩子管理:幼儿园的家长接送孩子时必须出示本校签发的接送证并与孩子手牵手出入校园,无接送证人员视为校外人员,不得入内。

  8、禁止学生订外卖,如发现送外卖的请好言相劝叫他离开,如不听劝解将其交通工具或送外卖的箱子扣留并及时通知上级领导。

  9、如有不听话闯岗外出的学生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详细做好登记。

  学校侧门:

  1、禁止行人通行,只准许教职工的车辆和送货车辆通行,教职工的车辆凭车辆出入证出入。

  2、给学校送货的车辆来访时,必须与校内接货人员取得联系并确认,经被访人同意后做好登记手续并扣押对方的驾驶证方可进入,出校时一定要蹬车查验并登记好出校时间以防财务丢失。

  二、快件物品收发管理规定。

  1、信件收发流程共五步,第一步查看信件收件地址、收件人是否清楚、信件是否完好,第二步签收并按登记表详细登记,第三步抄写在白板上通知收件人来警卫室领取,第四步收件人必须持有效证件到警卫室领取,第五步取件人必须签字并登记好领取时间。

  2、物品收发流程共四步,第一步送物品人在物品登记表上登记,第二步保安查验物品与登记是否一致,一致的保安请在登记表上签收并及时的通知相应的领事,第三步写一张纸条贴在物品上以便于领取,第四步领取时必须出示有效证件签字领取并登记好领取时间。

  注:快件物品打过几次电话通知或一直联系不上的超过半个月未领取的退回,学生领快件时从接待室小窗领取。

  三、学生出入管理规定。

  1.学生外出必须出示走读证或本班领事开据的假经保安查验无误后才可放行并及时填好出校时间【注:日走读证和周走读证只限放学时间有效,其他时间出校必须领事开假】学生返校消假时查看出入校时间和准假时长并计算是否超假,如超假学生的走读证在回校时间上扣个超假章并写上回校时间,超假的走读证任何人不得拿走,每天18:30左右上交总领事处。按时回校消假的学生,保安不得把走读证交给学生,只能领事去取。

  2、每周末领事会给学生开两天或三天的假,如果学生按时返校的,走读本上有领事给学生开的第二天假,保安把回校时间填好后将走读本还给学生。如未按时返校超假的学生,走读证保安扣留,走读证上如果有第二天的假也视为作废。

  3、走读证应按年级组分开,已消假的和未消假的一定要分开以便于销假。

  四、每天的日常工作。

  1、每天的巡逻时间为9点、11点、13点、15点、18点、19点半、21点半、23点半、1点、2点半、4点、6点,每次巡逻时都要检查一下围墙大门和重点防护区域并认真填写巡逻记录,如巡逻时发现可疑人或事要礼貌的进行盘查监控妥善处理并及时向领

  导汇报。21:10封楼时检查所有水、电灯、空调是否关闭,把所有教室的门窗锁好,检查办公室是否有加班老师如有加班老师请签字确认并告知离开时通知保安。

  2、监控设备每天24小时要有人看,时刻注意监控校园动向,如发现问题应立即前往查看和处理,如发生紧急事件或案情应立即示警、报警、并立即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监控室内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或逗留,禁止非监控人员操作设备,做好监控报警记录。

  3、交接-班每天早晚时间为7点,提前十分钟到岗进行交接。交接所有快件、物品、走读证和未完成的任务。快件物品交接要详细的点清并确认与登记表上吻合,如未详细交接出现了问题后果自负。

  第六篇: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管理职责,突出家校共建

  一是强化政府的托底责任,规定政府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将学校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民办学校安全工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明确镇街依法履行学校安全工作职责,村(居)民委员会协助镇街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二是强化部门协同,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和个人参与学校安全工作,维护学校安全。

  三是明确学校履行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学校主要负责人对校园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四是突出家校共建,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鼓励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与培训,体现青岛特色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丰富安全教育内容,明确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规划,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各类安全教育。

  二是结合我市“寒暑假前上好三堂安全课”、生存技能教育、应急安全体验活动等成熟做法,确定为工作制度,提升学生避险逃生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是明确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将学校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纳入教师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等。

  聚焦热点难点,全面夯实校园安全基础

  一是加强学校安防设施建设,明确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建设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装紧急报警装置并与公安机关联网。

  二是针对部分学校保安员配备不足问题,明确学校应当按规定配备专职保安员以及安全防护器材,建立健全门卫制度。

  三是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应当指导、监督学校加强疾病防控和卫生保健工作。另外,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明确学校按规定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者心理健康辅导人员。

  四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学生宿舍、教学实验室、食品与饮用水等安全管理,同时明确大型集体活动、实习等校外活动的安全管理。

  注重综合治理,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一是在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加强治安巡逻防控,维护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

  二是明确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学校以及校园周边建设、生产等活动以及经营服务场所的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进一步加强溺水防范,明确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溺水综合治理工作,完善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及时排查和整治风险隐患。

  坚持预防为主,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明确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机制,规范应急处置预案的启动、处置措施等规定,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为预防校园欺凌、性侵害等问题,明确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园欺凌、性侵害预防和处理工作协调机制,学校应当建立校园欺凌和性侵害防治工作机制。

  三是针对学校安全事故处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规定学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设立学校安全事故纠纷调解组织,镇街应当建立学校安全事故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支持、帮助学校处理安全事故纠纷。

  第七篇: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

  来自校园的性侵害案件,严重损害着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受害者带来终身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也败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社会影响恶劣,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应当本着对学生的安全、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防范校园性侵害案件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生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严把教师的入口关,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入手,保护学生免受校园性侵害。

  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未成年学生对来自教师的性侵害行为之所以较少进行反抗,除了其敬畏教师、自身力量弱小等原因之外,其关于性方面的知识较为贫乏,关于预防性侵害的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也是重要原因。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性知识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早已列入国家的教育计划和大纲。教育部于2007年3月发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小学4-6年级要了解应对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初中年级要学会应对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了解青春期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高中年级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当遭到性骚扰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教育部于2008年12月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知道“我从哪里来”的有关知识;三四年级学生要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五六年级学生要知道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等;初中阶段要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高中阶段要了解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

  行为,了解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等。上述两个《纲要》明确提出了各个年龄阶段性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为中小学校进行性知识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提供了指导依据。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着力让未成年学生了解隐私权、身体自主权、性侵害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身体是自己的,任何人不得随意触碰;自己的身体可以分为“可触碰区域”和“不可触碰区域”,对于“不可触碰区域”,特别是隐私处,除父母为自己洗澡或医生检查身体等少数情形外,应当拒绝任何触摸;对于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的身体接触,无论对方是谁,都可以拒绝让其触碰或靠近;如果别人摸了自己并授意甚至恐吓自己要“保守秘密”,那么千万别害怕,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信赖的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否则事情只会变得更糟。其次,学校要让未成年学生明白,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再次,学校还应当向未成年学生传授防范性侵害、实施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教育学生,陌生人或熟人都有可能是性侵害的加害人;外出、上学或回家的路上要结伴而行,不要在无人的地方停留;和异性独处时不能关上房门,不要独自去异性的宿舍;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在他人欲对自己实施性侵害时要大声呼叫,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自卫:用手指戳刺对方眼睛,用膝盖顶撞对方裆部(前两者可同时进行),用肘部猛击对方胸部,伺机快速逃跑;一旦不幸遭受性侵害,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同时不要急于清洗身体,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并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等。

  二、严把教师的入口关

  对学生而言,来自教师的侵害行为往往让其防不胜防。当教师将犯罪的双手伸向自己的学生之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严格的教师行业准入制度。富有爱心,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是从教者的必备条件,不具备者不得从事教师职业。对于因故意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人,或者品行不良者,教育行政部分不得授予其教师资格,已经获得教师资格的应当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

  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当严把品德关、心理关,仔细审查应聘者的档案,不得录用因故意犯罪而受过刑事处罚的人、有精神病史的人或者品行不良者担任教职工。必要时,学校应当委托专业机构对应聘者进行心理测试,对心理异常者要慎重录用。对于因故意

  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或患有精神疾病的教职工,以及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学校应依法予以解聘。

  三、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师德教育

  一些教师之所以走向犯罪,往往与其法制观念淡薄有关。生活中,除非是自己遇到了法律纠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因此,除了新任教师上岗前必须接受法制教育之外,学校还应当邀请法律专家定期对教师开展法制讲座,引导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

  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通过法制教育,重点让教师了解普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未成年人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及所受到的专门保护,了解教师所享有的权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模范守法的意识,提高其保护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预防教师性犯罪问题上,要让教师熟悉与性侵害相关的法律条款,了解相关罪名及违法者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让教师认识到保护学生免受性侵害的重要性。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违法犯罪是思想腐化、道德败坏的产物。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从教者应当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现实中,一小部分教师经受不住一些负面东西的诱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做出了违背师德的行为,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鉴于此,学校应当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标准,强化师德建设,经常性地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确保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四、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在校行为的管理和监督现实中,发生未成年学生遭受性侵害案件的学校,往往也是管理松散、相关制度不健全的学校。与企业员工在上班期间的行为受到所在单位较多的管束不同,教师在平时的上班时间内,除了上课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课时规定之外,其他时间多由教师个体自主安排工作事项,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上班时间干着与教育教学活动无关的私活也并不罕见。从聘用关系上看,上班期间应当是受聘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服务的时间,受聘者在这一期间不得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项,否则即构成了对聘用关系的违背。为保证上班时间的劳动效率,用人单位有权对受聘者的劳

  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受聘者不得对此予以拒绝和排斥。对于学校而言,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学校有权也应当对教师在上班期间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约束,以防止个别教师失职甚至“出轨”。

  在预防校园性侵害事件的问题上,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履行职务行为的守则,对教职员工在履职期间的言行进行必要的规范。比如规定,教师应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体育课上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保护除外),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是如此;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只能在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行,且不得关闭房门;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不得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放学后留学生应当事先征得学生的家长的同意,并通知班主任或其他主管教师,等等。学校通过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规范和管理,减少、消灭发生意外事件的时空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安全。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向学生、学生的家长乃至社区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及师德情况进行评价,从各个方面强化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

  五、正确处理校园性侵害案件

  如果不幸发生了未成年学生在校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学校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责任的态度,及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一)保护现场,立即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案情以往,个别学校发生了教师性侵害学生事件之后,出于各种考虑(如怕影响学校名誉、影响学校参评先进等),学校领导往往不情愿、不积极立即上报案情,而是极力瞒报、缓报,或者消极等待、听之任之,认为是否报案应由受害学生的家长自行决定,与学校无关。个别学校领导甚至越俎代庖,力促受害学生的家长与施暴教师进行“私了”,意图将案件“内部消化”。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须知,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性侵犯已构成违法犯罪,应当由司法机关进行追诉,追究违法犯罪者的法律责任。学校的瞒报、缓报之举,是对施暴者的袒护和纵容,更是对受害者的冷漠和伤害,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不仅如此,这样的做法还有可能让施暴者在违法犯罪的泥塘中越陷越深,从而让受害学生遭到更大的伤害或导致其他学生受到新的伤害。在对待、处理校园性侵害案件问题上,学校应当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把法律的尊严、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有鉴于此,《教育部、公

  安部、司法部关于辽宁等地相继发生教师强奸、猥亵学生事件情况通报》中明确指出,学校发生危害学生的性犯罪案件时,要立即向上级和公安部门报告,积极协助公安、司法部门尽快侦破案件,惩办罪犯;对推卸责任、延缓上报的要追究学校领导的行政责任,对包庇罪犯、隐瞒不报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保护和帮助受害学生

  在上报案件的同时,学校还应当做好对受害学生的保护工作。鉴于性侵害案件的敏感性,学校知情人员应当特别注意保护受害学生的隐私,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受害者的姓名及相关案情信息,防止其受到多重伤害。此外,由于性侵害案件对受害学生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学校还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在维护孩子的隐私与尊严、顾及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在心理上、学业上给与其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鼓励、帮助其尽快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

  相关规定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四)二人以上轮奸的;(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禁止拐卖、绑架、虐待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学校教职工应当符合相应任职资格和条件要求。学校不得聘用因故意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人,或者有精神病史的人担任教职工。”

  《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辽宁等地相继发生教师强奸、猥亵学生事件情况通报》:

  “一、坚决依法打击教师队伍中的性犯罪分子,严惩不贷……二、对事件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学校对学生负有保护责任。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负领导责任。学校管理松懈,发生教师性犯罪事件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严重的要撤销行政职务和开除公职。学校发生危害学生的性犯罪案件时,要立即向上级和公安部门报告,积极协助公安、司法部门尽快侦破案件,惩办罪犯。

  对推卸责任、延缓上报的要追究学校领导的行政责任,对包庇罪犯、隐瞒不报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于违反教师资格制度,造成被录用的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对学生进行性犯罪的,要从严从重查处徇私舞弊的相关责任人。学校每个教职工对学生人身安全都负有保护责任。对教师性犯罪知情不报的教师,丧失了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开除出教师队伍,永不录用……”

  第八篇: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

  校园的性侵害案件,严重损害着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受害者带来终身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也败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社会影响恶劣。根据师教体联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我校本着对学生的安全、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特制定此方案:

  一、组织领导组长:校长副组长:政教主任组员:中层领导和全体班主任学校防范性侵害事故应急安全管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政教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年级主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负责平时教育工作。

  二、采取措施

  (一)加强对教师进行法制教育、师德教育一些教师之所以走向犯罪,往往与其法制观念淡薄有关。

  生活中,除非是自己遇到了法律纠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

  1.我们将引导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通过法制教育,让我们的教师了解普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未成年人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及所受到的专门保护,了解教师所享有的权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模范守法的意识,提高其保护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预防教师性犯罪问题上,要让教师熟悉与性侵害相关的法律条款,了解相关罪名及违法者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让教师认识到保护学生免受性侵害的重要性。

  2.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标准,深入学习,强化师德建设,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结果列入个人年末考核,确保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知识和预防性侵害教育

  未成年学生对来自教师的性侵害行为之所以较少进行反抗,除了其敬畏教师、自身力量弱小等原因之外,其关于性方面的知识较为贫乏,关于预防性侵害的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也是重要原因。

  1.我们将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2.着力让未成年学生了解隐私权、身体自主权、性侵害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身体是自己的,任何人不得随意触碰;

  自己的身体可以分为“可触碰区域”和“不可触碰区域”,对于“不可触碰区域”,特别是隐密部位,除父母为自己洗澡或医生检查身体等少数情形外,应当拒绝任何人触摸;

  对于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的身体接触,无论对方是谁,都可以拒绝让其触碰或靠近;

  如果别人摸了自己并授意甚至恐吓自己要“保守秘密”,那么千万别害怕,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信赖的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否则事情只会变得更糟。

  3.让学生明白,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4.向学生传授防范性侵害、实施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教育学生,陌生人或熟人都有可能是性侵害的加害人;

  外出、上学或回家的路上要结伴而行,不要在无人的地方停留;

  和异性独处时不能关上房门,不要独自去异性的居所;

  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

  在他人欲对自己实施性侵害时要大声呼叫,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自卫:用手指戳刺对方眼睛,用膝盖顶撞对方裆部(前两者可同时进行),用肘部猛击对方胸部,伺机快速逃跑;

  一旦不幸遭受性侵害,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同时不要急于清洗身体,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并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等。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在校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在预防校园性侵害事件的问题上,我们学校将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履行职务行为的守则,对教职员工在履职期间的言行进行必要的规范。

  现做规定如下:

  1.教师应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体育课上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保护除外),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是如此;

  2.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

  3.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只能在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

  行,且不得关闭房门;

  4.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不得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

  5.放假后一律不得留学生在校园内。

  我们学校将通过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规范和管理,减少、消灭发生意外事件的时空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安全。

  (四)正确处理校园性侵害案件如果不幸发生了未成年学生在校遭受性侵害的案件,我们学校将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责任的态度,及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1.保护现场,立即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案情,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把法律的尊严、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

  2.保护和帮助受害学生。在上报案件的同时,做好对受害学生的保护工作。不向无关人员泄露受害者的姓名及相关案情信息,防止其受到多重伤害。此外,由于性侵害案件对受害学生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学校在维护孩子的隐私与尊严、顾及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在心理上、学业上将给与其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鼓励、帮助其尽快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

  第九篇:如何预防校园性侵害预防校园性侵害安全管理制度一、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师德教育。

  1.引导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通过法制教育,让教师了解普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未成年人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及所受到的专门保护,了解教师所享有的权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模范守法的意识,提高其保护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预防教师性犯罪问题上,要让教师熟悉与性侵害相关的法律条款,了解相关罪名及违法者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让教师认识到保护学生免受性侵害的重要性。

  2.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标准,深入学习,强化师德建设,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结果列入个人年末考核,确保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未成年学生对来自教师的性侵害行为之所以较少进行反抗,除了其敬畏教师、自身力量弱小等原因之外,其关于性方面的知识较为贫乏,关于预防性侵害的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也是重要原因。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性知识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早已列入国家的教育计划和大纲。

  1.根据教育部于2007年3月发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以及2008年12月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规定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2.着力让未成年学生了解隐私权、身体自主权、性侵害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身体是自己的,任何人不得随意触碰;自己的身体可以分为“可触碰区域”和“不可触碰区域”,对于“不可触碰区域”,除父母为自己洗澡或医生检查身体等少数情形外,应当拒绝任何触摸;对于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的身体接触,无论对方是谁,都可以拒绝让其触碰或靠近;如果别人摸了自己并授意甚至恐吓自己要“保守秘密”,那么千万别害怕,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信赖的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否则事情只会变得更糟。

  3.让学生明白,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4.向学生传授防范性侵害、实施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教育学生,陌生人或熟人都有可能是性侵害的加害人;外出、上学或回家的路上要结伴而行,不要在无人的地方停留;和异性独处时不能关上房门,不要独自去异性的宿舍;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在他人欲对自己实施性侵害时要大声呼叫,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自卫:用手指戳刺对方眼睛,用膝盖顶撞对方裆部(前两者可同时进行),用肘部猛击对方胸部,伺机快速逃跑;一旦不幸遭受性侵害,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同时不要急于清洗身体,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并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等。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在校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在预防校园性侵害事件的问题上,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履行职务行为的守则,对教职员工在履职期间的言行进行必要的规范。

  现做规定如下:

  1.教师应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体育课上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保护除外),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是如此。2.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

  3.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只能在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行,且不得关闭房门。

  4.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不得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

  5.放学后留学生应当事先征得学生的家长的同意,并通知班主任或学校领导。

  学校将通过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规范和管理,减少、消灭发生意外事件的时空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安全。另外,学校还将定期向学生、学生的家长乃至社区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及师德情况进行评价,从各个方面强化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

  四、正确处理校园性侵害案件

  如果不幸发生了未成年学生在校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学校将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责任的态度,及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1.保护现场,立即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案情,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把法律的尊严、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2.保护和帮助受害学生。在上报案件的同时,做好对受害学生的保护工作。不向无关人员泄露受害者的姓名及相关案情信息,防止其受到多重伤害。此外,由于性侵害案件对受害学生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学校在维护孩子的隐私与尊严、顾及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在心理上、学业上将给与其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鼓励、帮助其尽快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

篇七: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防止校园欺凌内容

  防止校内欺凌内容

  什么是校内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及敲诈勒索等,校内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许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冗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进展.

  发生在学校校内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到达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内欺凌(暴力).

  校内欺凌主要表现:校内欺凌不肯定在校内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苦痛.校内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悄悄承受而不敢抵抗和揭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校内欺凌类型

  典型欺凌者: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怜悯心.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1、观察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爱护自己,免受欺凌.2、观察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讽受害者无用.

  被欺凌者:1、性格内向、羞涩、怕事.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独.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简单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5、静默、表达能力不佳者.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校内欺凌对受害者影响: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进展.1、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内枪击案的缘由之一.2、其他影响:经常缺席、对老师不尊敬、诉讼.

  校内欺凌欺负行为

  1、叫受害者羞辱性外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羞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预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讽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爱护自己的状况下发生.

  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谈.

  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指令.

  7、让受害者遭受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10、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画羞辱画.

  中国尚没有针对校内欺凌的全国性调查

  校内欺凌不是中国的独有现象,而是一个在世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983年,挪威的全国性调查显示,7~16岁的学生中,15%的人与欺凌行为有关.

  2011年,美国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行讨论所发表了一份关于美国高中校内欺凌行为的讨论报告,结果显示,50%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在过去一年里被以特别令人难受的方式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10%的学生在过去一年里至少一次带武器到学校.

  2015年6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内欺凌现象普遍,在为期6年的追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遭受校内欺凌,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调查显示,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内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也只占12.7%.

  中国的校内欺凌整表达象状况如何?《中国新闻周刊》访问的近十位相关专业人士均表示,中国尚没有特地针对校内欺凌的全国性调查,现有调查多是学者或相关机构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其目的多是为了针对一个项目和课题收集数据.

  一个范围相对较大的调查发生在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文新等人针对山东省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作了校内欺凌现象的特地调查.调查显示,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有欺凌或被欺凌问题,1371(14.9%)名学生自认为受欺凌者,227(2.4%)名学生自认为是欺凌者.讨论还发觉,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直接言语欺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最低;小学和初中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直接言语欺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欺凌行为会有所改变.年级越高,实行语言欺凌的人数越多.

  校内欺凌防范技巧

  1.吃穿用度低调点:日常穿着要保持低调,不要盲目攀比,防止成为校内欺凌的目标.

  2.按时回家不贪玩:对校内欺凌的易发时段〔上学、放学,课间休息,室外活动课程时间等〕,易发地点〔校内内的厕所,树丛后,围墙边,校内周边废弃房屋等〕要有所重视,规避偏僻路段,按时回家.

  3.无谓冲突要避开:平心静气,不惹事端.

  4.出行带上小伙伴:出门时,应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行动,不要落单.

  校内欺凌应对技巧

  1.遇到侵害会说"不":遇到侵害时,要挺胸抬头,表情坚决,目视对方,清楚而明确地正告对方,起到震慑作用,令其知难而退.

  2.镇静冷静巧应付:对方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时,要镇静冷静,尽可能拖延时间.

  3.缓和气氛少动怒:遭受众人包围时,应从双方共同认识的人或知道的事情入手查找话题,防止激怒对方.

  4.保证安全多求助:不贪恋随身财物,以保障人身安全为的向校内暴力说不。

  2、我们抵抗和坚决反对一切校内暴力行为。全体师生及家长请放下冷漠、伸出你的双手,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参加反校内暴力活动,守护好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道路。

  3、对于曾经受过或常常饱受欺凌的同学们,请勇于参加到我们的反校内暴力活动中来,一起批判并借助社会和法律的力量来惩治校内暴力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爱护自己。

  4、还在欺凌学生的校霸及老师们,请收起你们的巴掌、收回你们的谩骂!你们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当你的孩子遇到校内暴力的时候,又做何感想!不如马上停止一切校内暴力行为,负责任的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共同维护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5、校内的管理者们,请马上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内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内安全,同时加强校内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安全的校内、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6、建议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内暴力。期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动设立反校内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让身处欺凌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如何寻求帮助和庇护!

  或许你我身边还没有发生恶劣的校内暴力事件,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恶劣的趋势会不会扩散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全社会主动行动参加到反对校内暴力、拒绝社会冷漠的行动中,防范于未然。

  青少年是祖国的将来,是民族的期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防止校内欺凌内容

  2020年,我国修订的《未成年人爱护法》认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羞辱,造成另一方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校内欺凌是一种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的、违反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或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性[1]。

  我国《未成年人爱护法》定义的"学生欺凌"与"校内欺凌"并非等同概念。学生欺凌属于校内欺凌的一种。校内欺凌的施害者和受害者既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职员工,另外施害者还可能是对上学途中的学生实施暴力的其他社区成员。学生欺凌不涉及教职员工,规避了教师管理/欺凌学生的争议[1]。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强调了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双方的权力和力量悬殊,表达了欺凌行为恃强凌弱的特点,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爱护法》并未提及这一点。

  校内欺凌的参加者

  欺凌者

  欺凌者是指在校内内外实施欺凌行为的一方,其中包括主要欺凌者和欺凌协助者/支持者。主要欺凌者指欺凌事件的"主犯",即在欺凌事件中起主要作用或组织、领导作用的人,这样的欺凌事件参加者在三人以上;欺凌协助/支持者不是欺凌行为的发起人,但在欺凌开始后加入或协助欺凌。部分欺凌协助者受欺凌者的恐吓、威胁,属于被迫参加欺凌[4]。

  欺凌者往往受其自身的挫败感、羞辱感和生气心情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而个人心理疾病与社交障碍、家庭问题、社会压力等缘由都可能导致欺凌者的产生。

  欺凌者的欺凌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欺凌者违背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施造成极大破坏和恶劣影响[5]。

  被欺凌者

  即受欺凌者,是校内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在校内欺凌行为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诱因众多,既包括外界欺凌者的挑衅与攻击,也包括被欺凌者自身的独特特征〔例如:年龄、性别、体质、外貌形象、健康状况、性倾向等〕、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校内环境、同伴关系等主客观因素。

  被欺凌者简单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自杀信念等内化问题行为,也可能产生违背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化问题行为,例如逃学、盗窃、攻击等,被欺凌者可能因此被迫在同伴群体中被边缘化[6]。

  旁观者

  旁观者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他们不是校内欺凌事件的参加者,但目睹或听闻了校内欺凌事件的发生,在校内欺凌行为中处于旁观的位置。

  在校内欺凌事件发生时,旁观者可能实行三种行为:"作为"、"不作为"、对欺凌行为起哄。"作为"是指准时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爱护;"不作为"是指拒绝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爱护;对欺凌行为起哄是指该旁观者并未表现出欺凌行为,但他的行为可能增添欺凌者的攻击行为。

  旁观者的行为会产生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作为"效应能遏制欺凌行为,进一步减轻或缓解被欺凌者所受的心理损害,并增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旁观者的"不作为"效应或欺凌起哄行为则会助长欺凌行为,降低欺凌者的自责与内疚感,加剧对被欺凌者造成的损害以及催生他们的反社会行为[7]。

  也有讨论者将实行"作为"的旁观者称为"爱护被害者",即能改善欺凌事件的角色;将"不作为"的旁观者称为"局外人/旁观者",他们的不介入和冷漠看法通常会使欺凌事件恶化[4]。

  欺凌者、被欺凌者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

  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的角色随时可能发生互相转变。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可能具有双重身份:某一事件的欺凌者可能在另一事件中成为弱势一方,遭受欺凌,变成被欺凌者;被欺凌者可能将自己所受的欺凌发泄在其他弱势方,实施欺凌,成为欺凌者。

  旁观者受欺凌行为影响,可能加入欺凌,成为欺凌者;也可能受欺凌行为恶化影响,被波及卷入欺凌事件,成为被欺凌者。

  某一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也可能在另一欺凌事件中处于旁观者位置[8]。

  校内欺凌与校内暴力的关系

  首先应明确,校内暴力包含校内欺凌,校内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内暴力。校内欺凌的行为人不包括校外人员;校内暴力则可能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之间。校内欺凌的受害者是在校学生,校内暴力的受害者极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9]。

  其次,校内欺凌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而不包含偶发的侵害行为;校内暴力则不肯定是持续、反复的行为[10]。

  另外,精神羞辱〔例如:起外号、孤立某人〕等方面的行为属于校内欺凌,但并不能归为校内暴力。

  但究其本质,校内欺凌和校内暴力都属于反社会的攻击性行为,都会对受攻击者造成严重损害[11]。

篇八: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校园性侵预防制度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防止校园性侵害案件发生,特作以下规定:

  1、教师应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体育课上,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保护除外),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是如此;

  2、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只能在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行,且不得关闭房门;

  3、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不得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

  4、放学铃响后应及时放学,不准长时间留学生。教师对自己的言行自觉进行规范,减少、消灭发生意外事件的时空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安全。

  新

  张

  集

  中

  心

  学

  校

  2018年3月17日

  内容总结

  (1)校园性侵预防制度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防止校园性侵害案件发生,特作以下规定:

  1、教师应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体育课上,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保护除外),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是如此

  (2)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只能在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行,且不得关闭房门

  (3)3、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不得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

推荐访问:防止校园侵害的内容 侵害 校园 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