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亿赛范文网!

英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5篇

时间:2023-11-25 08:00:1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英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

  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

  —

  实实在在与日俱增的实力以及奉行中立自保政策而遭受的损失,都使美国领导人寻求带领人民走出孤立主义的措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孤立主义是美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反映。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仍一贯用“孤立主义”来描述那个所谓的美国的孤立时期,实际上,美国并没有真正地孤立于世界各国之外,就是在立国初期力量最弱小的时候,美国也从来没有断绝过和欧洲、亚洲、南美洲建立较为密切的商业联系,它同世界其它地区特别是同欧洲的文化联系从未间断过。如今,在一个科技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联系的时代,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想完全隔绝于外界根本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虽然美国历史上有过“孤立”的时期,但只是一种“假孤立”,是借“孤立”之名增强本国实力以弥补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差距;利用“坐山观虎斗”的时机赢得美国最强大的国家利益。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美国需要世界,同时世界也需要美国。于是,美国一步步模糊所谓“孤立主义”的概念、一步步超越它,直到最后抛弃它。不管怎样,孤立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消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

  从以上对两国孤立政策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或分析出英美孤立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

  1.均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两国与其实施孤立政策的对象之间均有一段水域作为天然屏障,英国与欧陆之间隔着英吉利海峡,美国与欧洲之间更是隔着广阔的大西洋。天然的优势使英国可以有理由离岸制衡不介入欧陆系统;而美国也可以免受干扰,去增强独立后的实力。

  2.孤立政策都在均势的保障下顺利进行。英国的光荣孤立本身就是均势体制下的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均势使得英国可以安稳地在海峡另一边保持其“光荣的孤立”,欣慰于其一手策划的欧陆平衡。但当英国实力不够维持一个庞大的均势体系之时,孤立便走向孤独最终完结。而“受大多数美国人排斥的均势观念事实上也保障了美国的安全,只要它运作良好。是均势遭到破坏才使美国涉入国际政治”,不得不终止其长久以来的孤立主义。

  3.两国的孤立均非绝对无条件的孤立。英国保持自由行动,抑制欧陆上有任何迹象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国家,甚至武力干涉;只有欧陆上一定时期保持安定稳定状态时,英国才会用光荣的姿态孤立自己更好地实现其在“均势维持者”和“孤立者”角色之间的转变。而美国,积极施行领土扩张政策,在孤立主义的掩饰下,以血腥的方式实行其西部扩张开发,并解释为他们“不把向西开拓当做外交事务,而是视为美国的内政”。施行先拉美后亚洲的逐步扩张政策,逐步增加自身实力。实现了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成功。同时美国的对外贸易交流也并没有因其政治上的孤立而有所削减,反而在促进经济繁荣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孤立政策的施行都维护了两国的国家利益,为两国发展作出了贡献。光荣孤立和孤立主义分别使英美保持自由的行动,英国一方面保证了其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也维护了欧洲的持续和平并同时增强了其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孤立主义使美国在独立后获得喘息的机会,不介入各国争端,安心扩展其在美洲乃至世界的实力和影响力。

  5.当然也不可否认,两国都尝到了孤立主义的恶果。英国一贯奉行孤立于欧陆之外的大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遭到欧陆大国的戒备心理,当为对付欧陆而争取其原殖民地美国帮助却碰壁时,英国陷入真正的孤立处境。而美国在二战中严守中立纵容日本更使其遭受了珍珠港被炸之苦。

  不同点:

  1.英国的孤立政策是主动开始,被迫结束。事实上,英国的孤立政策就是建立在它对自己力欢迎下载

  —

  量优势的意识与自信的基础上的,认为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庞大的殖民地,无须固定的盟友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战略目标。由于英国的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一种自愿选择,因而英国推行孤立主义显得积极、主动。但随着实力的下降,叫嚣的资本也就随之减弱,直到自己的实力真正无法维持这个曾经令它骄傲的政策时,曾经的光荣孤独者必定要在孤单的背影中结束它的辉煌,而美国的孤立主义是被迫开始,主动结束。而美国一个独立之初人口不到300万的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都无法与欧洲大国相匹敌抗衡的情况下,以孤立政策保护自身受到过分钳制以及掩饰自己不断扩充实力的动作,便显得尤为明智和重要。而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实力逐渐增强直至跃升为第一大国时,孤立主义的羁绊让国家领导者和政策分析者认识到废止它的时候到了,而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成就了罗斯福国家主义的愿望也宣告美国孤立主义的死亡。

  2.孤立政策的含义之一是保持行动上的自由,而其本质便是对进行扩张的保障。

  这在英美孤立政策的具体表现中都有体现。但美国的孤立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受其例外论影响而具有合理性。即认为美国的社会是独特的,包括其国家认同、宗教制度、政治结构和传统以及其他的特点,才使得美国与与其存在差异的欧洲国家保持距离。

  3.英国孤立政策仅仅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制定的一种外交政策,单纯是政策层面。而美国孤立主义一方面为了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意识形态和道德层面的影响,美国优越感、精神传播的作用,“他们依然信守使美国独树一帜的那些原则”。“美国外交政策的早期论点之一是认为,欧洲战事不断乃源于其外交运作的尔虞我诈。

  欧洲领袖相信自私的利益相互竞逐,最后会得出和谐,并据以建构他们的国际体系,美国领袖却预期世界会由彼此合作的伙伴组成,而不是相互猜忌的敌人。”对欧洲体制的厌恶及不满,使奉行道德原则的美国人不愿蹚那个与欧洲有关的浑水。“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更加强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主张:美国作为自由典范的独特使命,民主外交政策应以道德为最优先,个人道德与国际道德天衣无缝的结合,开放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以国际联盟所表现的国际共识代替均势。”足可见美国排斥欧洲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政策层面。

  4.孤立政策推行范围的不同。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尤其政策制定者及领导人提出,在统治阶层流传广泛,而在民众中影响较小;而美国虽由领导人提出,但在美国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孤立主义者的力量和影响也是在不可小觑。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美国领导者要想把广大思想中根植着孤立主义的民众带出来会如此之难。

  5.对待均势政策的态度。英国当年不想介入欧洲枝枝节节的争端。但英国很明确欧陆均势对它的重要性,因此愿意运用传统的欧陆外交方式竭力维护均势。相反美国却不认为均势或欧洲的外交方式很重要甚至会到厌恶的地步。“但却自认受独特不凡的天命所庇护,根本不想介入外国的纷争,即使介入也只是为一般的理想,并且是以其本身特殊的外交风格行事,比起欧洲要公开得多,也带有强烈的法理及意识形态意味。”简言之,可以说英国在离岸制衡,美国某种程度上却带着孤芳自赏的味道。

  综上叙述,英美的孤立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以不同的进程发展,以不同的方式结束,差异明显却也不乏相同之处。孤立主义在两国国内都曾有过一段兴盛的辉煌时期,事实上,直至今日,两国的孤立政策都没有完全消亡,都在或多或少继续影响着两国对外政策。而只有真正把握两国孤立政策的历史和异同,才能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英美、更好地去把握它们当下的外交方向

  欢迎下载

  —

  在国际关系中

  ,孤立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思想

  或主张

  ,是某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

  ,尽量避免承担海外政治

  、军事义务

  ,或拒不与他国结盟

  ,以摆脱外部束缚

  ,保持行动自

  由

  。世界历史上

  ,不少国家曾不同程度地实行过孤立主义政

  策

  ,而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和英国

  。美英两国曾在较长时期内

  实行孤立主义外交

  ,孤立主义对两国的历史进程以及国际关

  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欢迎下载

篇二:英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内容摘要

  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德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而普遍推行的外交政策。本文就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出台的这一政策的深刻原因进行了分析,尤其从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外交策略的需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国

  绥靖政策

  原因

  AnalyzethereasonsoftheBritaincarriedoutappeasementpolicyduringthe1930sAbstractPolicyofappeasementwascarriedout,againsttheinvasionofFasciststatesbymostwesterncountries,beforeTheWorldWar(Ⅱ)brokeout.TheBritainwascarriedoutthispolicyduringthe1930s,sothisarticlewillanalyzetheprofoundreasonswhytheBritaintookthispolicyduringthe1930s,especiallyfromthesocialideologicaltrendofWar-weariness,pressureofeconomiccrisis,resultofnationalpoliticalstruggle,andrequirementofdiplomacystrategy.

  【KeyWords】Britain

  policyofappeasement

  reasons

  目

  录

  一、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4二、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5三、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6四、外交策略的需要..................................................................五、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绥靖”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一开始就有把事情压下去的意思。而它的的英文为appeasement,可翻译为“‘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①的办法息事宁人’”。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绥靖政策(policyofappeasement),经常用来指以牺牲他国利益甚而至于本国人民的利益,来向侵略者妥协的政策。到目前为止,这一政策最彻底的充分的运用表现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等为代表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奉行软弱的外交政策。1938年《慕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典型表现,同时也让这一政策达到了最高峰。随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的全面爆发,从根本上暴露了绥靖政策的弊端,它不但不能满足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野心,反而养虎为患,终使英法自食恶果。由此可见其影响恶劣,那么英法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就英国方面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外交等领域的特殊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一、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

  首先,对战争厌恶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的流行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一战本身的破坏力使英国的各方面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再加上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使英国的经济状况极为惨淡。所以英国政府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休养生息、恢复整顿经济上,而经济发展更加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所以就极度排斥战争。另一方面,一战中人员财产的巨大伤亡和损失,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阵痛,“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②所以从内心深处广泛地产生了对战争的极度抵触的社会情绪。当这种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时,就会影响钳制整个舆论走向,进一步作用于国家的决策。“如果有哪个政党或政治家敢于采取不同路线都会无形中有大的潜在的压力,在政治就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特别是历史的车轮进入30年代以后,伴随着《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反战求和的社会运动也走向了高潮。“1933年2月9日,在牛津大学俱乐部组织的一场约有500人参加的辩论中,凯内林·迪格比提出了‘绝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动议。表决结果,这项动议以275票赞成,153票③

  ①《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7页。

  ②[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9页。

  ③[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64页。

  反对而通过”。①“1936年英国的一个组织‘国际联盟’举行了民意调查,而近100%的人不原意加入战争”。②如此声势浩大的运动,必然会使政府的对外政策受到牵制,进而带来决策的压力。当时鲍尔温就有这样的言论“我以自己的名誉向你们保证,将不会有大量的军备”。

  ③所以政府的这姿态最终只能使自己走向绥靖。

  其次,国内统治者对其它相对落后地区的歧视心理。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发展的优势,争夺世界霸权,并且疯狂侵略和奴役亚非拉弱小国家和民族,而不是平等对待,结果这些地区就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正如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一样,英国不可能因为小国捷克斯洛伐克而使大不列颠卷入一场不必要的对自己不利的战争。这种心理的作用就诱使大英帝国向德国妥协、退让、进而绥靖。

  以上这些思想无形中对绥靖政策的推行施加了影响。

  二、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经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的经济发展却是相当的疲软,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外交政策的走向。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深刻影响,尤其对经济的打击相当严重,使得英国开始走下坡路。英国虽然是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也竭力争取到了一些正当的或不正当的国家利益,同时背后又有国联的保障和支持,但这远不足以弥补一战对它的经济造成的创伤。“战争中英国死亡93万人,占男性壮丁的50%,战争费用占其国民财富的32%,居各交战国之首”。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经济地位一再下降,欠美国借债务44亿美元,使得它的最大债权国地位沦为债台高筑的债务国。同时,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移到了纽约”。⑤由此可见,一战对英国经济打击较大。

  其次,一战之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持续走低。“煤产量从1913年的28,740万吨减少为1918年的22,770万吨;生铁产量相应从1,026万吨下降为908.6万吨;造船业的总吨位也相应从120万吨跌落为77.2万吨”。⑥战争之后工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这非但没有促进经济好转反而又引发了一以贯之的通货膨胀。“1914年货币流通总额为3,300万磅,而1920年增到35,300万磅。通货膨胀引起物价飞涨:1920年物价上涨到1914年水平的225%”。⑦

  最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次经济危机使英国的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三次危机过后,

  ①[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

  ②[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248页。

  ③[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6页。

  ④[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⑤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10页。

  ⑥[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第6页。

  ⑦[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第15页。

  农业生产严重缩减,失业率大幅度增长,国家的外贸也在萎缩。1938年又遭受了资本主义国家挥之不去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所以二战前期的三次经济危机使得英国的经济一度低靡,甚至跌进深渊。根本无暇顾及军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经济出现很多问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所以英国政府要想统治下去,必须着手整顿经济,与此同时对军事就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1936年那时候张伯伦有言“如果我们现在采取温斯顿的主张,为了军事战备而牺牲我们的经济,我们就会使我们的经济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要弥补这样的损失,却需要花费好几代人的时间。”①这种轻军事的态度就直接导致了预防战争的军费预算的减少,再加上经济发展极度虚弱疲软,根本没有重整军备的能力和物质基础。所以,直接结果就是英国在应对战争方面的能力落后于德国,“1939年,二战爆发时,陆军方面德国共有105个师;英国只有32个师(正规师6个师、地方自卫队26个师),只有大概4个师能立即派出海外作战。飞机方面:德国有4320架,英国只有1660架。英国只能在海军方面跟其它国家抗衡”。②另一方面,军事准备也明显不足,比如说:“为了节约经济,各军事机关在制定军事预算时应遵循这个方针:不英帝国在此后十年之内不会参战,不需要向外派出军队。”③还有说法“我们主张把集体安全建立在国联来保障的基础上。我们不赞成把政治作为工具来抵挡武力。我们坚持裁减军备和集体安全的立场……我们的主张是,不整顿军备,相反的是裁减军备,去确保安全”。④所以大英帝国军事力量的薄弱使得绥靖政策成为了一种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选择。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根本无心也无力正面应对法西斯主义者的非人道的侵略扩张屠杀政策,只能绥靖。基思·米德尔马斯有言:“1938英国政府所出台的绥靖政策,我们可以看作是英国衰落的信号,……是英国国内形势严峻的一种必然结果。”⑤

  三、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

  首先,英国绥靖派掌握政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政府中由于政见不同逐渐分化出比较软弱和比较强硬的两个派别,分别以张伯伦和丘吉尔为代表。经过激烈竞争,最后,绥靖派上台。1924年组织了第一届工党政府,其一系列政策就比较软弱倾向绥靖,之后的执政党保守党,继承的也是前任的绥靖精神。1938年,艾登辞职,随后代替艾登的是哈利法克斯。张伯伦还进行了人事调整,将英国的驻德大使换为汉德森,哈利法克斯和汉德森对英国和德国合作比较有兴趣。所以,这些人的绥靖政治倾向会必然影响到政府的决策。

  ①[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94页。

  ②[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5页。

  ③[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70页。

  ④[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第258页。

  ⑤[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0页。

  其次,英国国内问题层出不穷,直接牵制了政府的对外注意力。一方面,频繁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得英国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危及到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20—30年代被压迫人民多次进行了反英运动。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几乎同时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困扰着英国政府的问题。这一切都会威胁到英国的国家利益,从而使得英国政府在整个30年代都献身于应对繁杂的国内问题,这样就极大地牵制了对外的注意力,不能够对国际形势作出应该有的恰当的决策,而是集中于解决棘手的国内问题,维护甚至是维持统治上。

  最后,英国国内的政治势力对国家政策无形中的渗透。比较有名的是克莱夫登集团,其中的成员经常利用与英国政府要员的亲密关系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他们坚信,“英德和解才是欧洲美好未来的关键”。①所以,在这样一群人的影响下,绥靖政策的运用就更有可能了。

  政治方面的以上三点相互交织深刻影响了英国政府的决策。

  四、外交策略的需要

  首先,英国要维护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巴黎和会上收获颇丰,同时又与法国一同控制了国联,为此就要想方设法去维护当时存在的对英国有利的欧洲均势与和平,但是英国经济发展起色不大,实力不足,军事方面的准备更是迟缓,因此,避战求和和一味地妥协退让也即对外绥靖就成为了大英帝国迫不得已的选择。1926年,英国对外办事处有资料显示“我们拥有了我们所期望的……可能比这还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是保持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其次,扶持德国抑制法国的对外战略。英国传统的对外政策就是均势,一战以后,德国在巴黎和会上接受的是宰割性的惩罚,对英国或者欧洲大陆基本构不成什么威胁,而法国一向陆军比较强大,在这个时期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英国对法国就有很大的戒备之心,所以推行了在不过分削弱德国的同时又可以抑制法国强大的对外政策,即扶持德国抑制法国。

  最后,意图把德国的侵略引向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治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令西方国家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遭受着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打击,整个国家形势一片混乱。在这种强烈反差下,苏联就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极端仇视。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跟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尖锐对立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别,更有在十月革命鼓舞下的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所以以上种种都使得英国等西方国家表现出恐苏的态势,极力想把苏联扼杀于萌芽中。英国希望利用德国反对苏联,自己获得好处。鲍尔温就曾说过:“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和纳粹大起来。”③英国资产阶级的①[英]Martin﹒Gilbert:TheRootsofAppeasement,London1966年版,第145页。

  ②[英]PaulM.Kennedy:TheRealitiesbehindDiplomacy,London1981年版,第229页。

  ③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7②

  这种险恶用心促使他们一味地放纵纳粹,向法西斯妥协,进而去绥靖。

  英国资产阶级的以上三种对外政策使他们深深地陷入了绥靖的泥潭,最后穷途末路,被迫参战,自食恶果。

  五、小结

  通过分析英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外交五大领域的若干复杂情况,绥靖政策出台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张伯伦扛起的绥靖大旗并没能够阻止战争的爆发,反而加速了二战的到来,英国自身也未能幸免于难。

  参考文献

  [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英]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英]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北京出版社,1978年版。

  [英]M﹒Gilbert:TheRootsofAppeasement,London,1966年版。

  [英]PaulKennedy:TheRealitiesbehindDiplomacy,London,1981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周卫新:《社会思潮与绥靖政策的产生》,《读与思杂志》2009年2月第6卷第2期。

  王

  敏:《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探析》,《时代人物·理论探索》2008年8月。

  欧阳杰:《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的多维原因解析》,《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7卷第11期2006年11月。

篇三:英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卜婷

  (兰州大学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兰州730000)

  摘要:英国是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奉行“均势外交”的典型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光荣孤立”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引起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调整。本文旨在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与法国、德国和苏俄的外交政策上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

  关键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变化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产物,随着国际环境和一个国家自身利益、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这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目标、原则、重点以及实施的方法与手段都需要不断的调整与变革,以此来适应国内外现实情况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西方近代外交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同步发展的,或者可以说是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相伴而行的。英国早在17世纪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又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是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之一。英国外交历史久远,经验丰富,被认为是一个奉行“均势外交”政策的典型国家。三十年战争以及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因此进入了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人们一般认为英国现代均势外交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都铎王朝早期的对欧关系,经过300多年的征战和外交实践,英国逐步形成了均势外交传统。

  1914年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蕾里》等歌曲开始的。1918年11月11日,一战西线战场实现了停火。这场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涉及到三十个主权国家,推翻了四个帝国,产生了七个新的国家,直接经济损失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516亿美元。这次导致俄、土、奥、匈四大帝国垮台、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的战争,最终以英法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取得胜利而告终。但是,战争的胜利并不能代表和平的出现。战后初期,欧洲局势仍具有不可预测性。德国虽为战败国,但是其包括人口在内的各种资源和潜在的复兴思潮令人不可小视;俄国因为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而被排斥于国际政治之外,意识形态的差异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复杂性。利益权衡和对国际力量的估计也极大影响了英国外交政策的取向。作为一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英国历来采取一种“扶弱抑强”的均势外交政策,力图使国际力量处于平衡状态,从而有利于其把持欧洲事务。

  1919年以来,英国的整个外交战略可以被形容为“和平即国家利益”,它是由公共舆

  论、国内利益、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这个基本战略在战后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处理中表现为具体的英国对外政策:扶德抑法和拉德反苏。现在,具体分述如下:

  一、英国对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丘吉尔说:“请注意,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问题不在于它是西班牙还是法兰西帝国,是德意志帝国还是希特勒政权。这个政策与这个国家是什么国家、谁当统治者都毫无关系: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从中可以看出,英国采取均势政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也是一战后英国继续均势政策的根本原因,只是在欧洲大陆对抗的对象由德转为法。一战后初期,英国虽与法国同为战胜国,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仍采取“均势”政策,扶德抑法更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这样一战以前欧洲大陆上的英德竞争也就转变为战后的英法矛盾。因此,从1918年巴黎和会的召开到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的崛起这一段时间,英法两国在国际上即团结合作又矛盾斗争,但矛盾斗争是最主要的方面。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与英法两国的实力消长和对外政策的着重点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英国在一战以前处于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上。但是战争使英国的实力大受削弱,英国在战争中的军费开支为80多亿英镑,约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被用于战争。战前,美国欠英国债务20亿美元,战后英国反欠美国42亿美元。英国不仅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而且动摇了其世界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在战争中损失了约87.5万人,70%的船只被击沉,盘踞了250年的海洋霸主地位不可避免的丧失掉了。而法国,在巴黎和会和《凡尔塞和约》中获得了大量的赔款以及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且享有萨尔煤矿的开采权等,同时战争也扩大了法国的军事力量,法国的世仇和劲敌德国被打败,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陆军国和世界第二殖民强国,法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法国也成为了英美强大的竞争对手;其次,在对外政策方面,法国的外交政策偏向于“安全政策”,政治上孤立德国,经济上榨取德国,军事上削弱德国,外交上限制德国,领土上肢解德国,以最终谋取欧洲霸权。英国则执行的是均势政策,与美国联合最大限度的限制法国,间接或直接的扶植德国以抗衡法国,谋求欧洲大陆力量均衡,最终达到把持欧洲事务的目的。基于以上两点原因,英国与法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一变而成战争后的竞争者,英国对法国的政策从以前的英法联盟转身而变成了抑制法国的政策。

  二、英国与德国外交政策的变革

  一战以后,战胜国召开的会议和制定的和约如巴黎和会和《凡尔塞和约》,使德国的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随着巴黎和会的召开,德国承担了巨额的赔款,而《凡尔塞和约》又涉及到德国的疆界、殖民地、军备限制和赔款等一系列问题。和约中的规定对德国来说是极为苛刻的,被列宁斥责为“高利贷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把亿万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一部分人,置于奴隶的地位”。尽量地掠夺战败国的财富,是战胜国的共同愿望。但是,由于各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他们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又不能取得一致态度。法国在半

  个世纪内两次遭受德国入侵,教训惨痛,它希望从德国手中获得最大限度赔款,以尽量削弱德国,从而树立法国在战后欧洲的霸主地位。但是英国认为,如果德国经济由于赔款而一蹶不振,将不利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也不能给英国的工业带来巨额利润。

  其次,地处中欧的德国如果能在经济上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那将有助于平衡咄咄逼人的法国力量。再者,德国经济的衰落和伴随而来的工人运动的兴起,也使得英国担心德国可能因此转而倒向苏俄,以至苏德联合反对西方将对凡尔塞体系构成严重威胁,这些并非空穴来风,1922年4月德国政府就曾私自与苏俄签订了令西方十分不满的《拉巴洛协定》,如果在赔款问题上过分压制德国,将可能促使德国与苏俄进一步接近。在英国看来,一个生产力强大、稳定安全的德国,可以作为一个和平合作的伙伴吸收到大国联盟中去;而经济混乱、政治动荡、军队无法保证安全的德国会培养出不满和复仇主义情绪,甚至会使德国因此而滑向布尔什维克。从对抗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的目的出发,同时也从限制法国日益强大的国力的目的出发,英国不会容忍德国被无限度的剥削和削弱,保持它一定程度的强大不仅可以防止苏德进一步接近,而且甚至有望使德国成为帝国主义反苏战线中的前卫。因此,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对鲁尔区的占领加重了德国的经济困难,马克币值急剧跌落,物价急剧上涨,引起了鲁尔危机,英美两国出于对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并造成革命危机的担心,通过了《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和胡佛的《还债宣言》等,对德国的赔款和战债问题作了了结。英国在对德国的外交政策上,出自国家利益的权衡,政策从削弱德国而成为采取了扶助德国的政策。

  三、英国在一战后与苏维埃俄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18年苏德《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俄得以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获得了和平喘息的时机。苏俄政府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壮大了红军,使无产阶级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一切使协约国和各国反动势力十分不安。他们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洪水猛兽,惟恐欧美各国工人和士兵继而效仿,因而必欲除之而后快。从苏维埃政权存在的第一天起,国际帝国主义就积极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英国表现的尤为积极,因为它认为苏维埃政权的日益强大,会使帝国主义内部的工人阶级和士兵特别是战败后的德国进一步的向苏维埃政权靠拢,会对巴黎和会以及《凡尔塞和约》构成威胁,于是反对苏维埃俄国是英国这一时期外交上的主要表现。在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对苏俄进行的三次武装干涉全被苏维埃政权粉碎之后,苏俄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经历着从战争到和平,从被封锁到相互贸易,从外交孤立状态到普遍建交的规律。1922年召开的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则对这一过渡起了极大作用。热那亚会议是20世纪20年代初一系列重新调整战胜国国际关系的重大会议之一,会议名义上是讨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国际财政经济会议,但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俄间调整和建立正常关系的首次尝试。英国作为会议的主要发起国,在会议的提出和筹备期间发挥着主要作用。1921年3月16日,英国财政大臣罗伯特·霍恩与苏俄代表克拉辛在伦敦签订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联合王国贸易协定》。协

  定名义上是旨在恢复两国间的和平贸易和商务的经济协定,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政治意义,3月22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宣布“这是一个完全承认苏维埃政府为俄国事实上的政府的贸易协定———事实确实如此”。这标志着英国对苏俄的政策发生了由拒不承认到承认事实的根本性转变。而促使英国调整对苏政策的动因首先源于缓解国内经济困境的要求。1920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经济:工业生产普遍下降了20-30%,失业率在1921年高达12.9%,同时英国赖以生存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当时舆论界普遍认为与俄无防碍的贸易是解决英国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英国改善对苏政策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对苏三次武装干涉的失败,表明用武力推翻苏维埃政权是不可能的,要搞垮其政权就不得不在正视苏俄政权日益巩固的前提下,“试一下其他的办法”。1920年11月17日,英国财政大臣霍恩在内阁中提出以和平贸易方式推翻布尔什维克统治,劳合·乔治也宣称:“我们借助武力未能使俄国复兴,我相信借助贸易一定能够做到这点。”于是,以热那亚会议为界线,英国对苏俄的外交政策在表面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其实质还是以彻底推翻苏维埃政权为主要目的的,反对苏维埃政权是这一系列政策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在形式与手段上发生了变化而已。总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打击,使这个传统的世界强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受到了经济发展、军事实力、政治影响的普遍削弱,这也迫使英国在外交政策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和重新选择,以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

  英国扶德抑法的政策取得了成效,《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对《凡尔塞和约》的一次重大调整,对欧洲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英法关系的冷却和德国与协约国的和解,英国在鲁尔事件结束后10年里成为欧洲政治的独一无二的主导者,其政策的核心转为英德协调,更确切地说,英国要包容德国,将其整合到西方大国的政治俱乐部和经济网络中去,以便制衡法国,孤立和隔绝苏联,促进欧洲经济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武鸿钧,王小强.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J].河西学院院报,2004(4):53-55.[2]刘阿明.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历史研究,2002(9):34-36.[3]梁占军.英国对苏政策与热那亚会议的破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2):30-37.[4]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2003(3):121-125.[5]梁占军.英国与热那亚会议的缘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1):71-78.[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英,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编辑/赵忠军__

篇四:英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第30卷

  第4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Vol.3No.42010年7月JOURNALOFDAQINGNORMALUNIVERSITY

  July,2010□世界历史研究

  地缘战略透视:英国传统

  均势外交理念的成因与实践

  曹瑞臣,赵灵燕

  (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15摘

  要:英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奉行传统均势外交的典型国家,长期以来英国就是通过均势政策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相互制衡,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砝码,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英国之所以能够运用均势外交操纵欧洲局势三百余年而立于不败之地,这得益于英国优越的岛国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海上优势,强大的海军和最早工业化所确立起来的经济优势。纵览英国近代外交进程,外交理念几百年来一脉相承,传统均势外交政策不仅稳健、务实,而且灵活、富有弹性。

  关键词:英国;传统均势外交;地缘战略

  作者简介:曹瑞臣(1976-,男,山东潍坊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从事英美近现代史、现代化进程、民族主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K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165(201004-0116-04收稿日期:2010-01-11一国生存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最稳定的天然因素,就是地理环境。而基于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地缘战略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在独特的地理空间环境中产生的。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来谋求和维护国家利益方略,它包括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和地缘资源等。[1]2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地缘政治因素,历史上它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它仍对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一书中指出:谁控制了心脏地区,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英国地缘政治家麦金德(Mackinder则提出了“大陆腹地说”,“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1]32可见地缘战略和地缘政治因素确实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安危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隔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航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而英国便处于大西洋贸易中心中最有利的地位,优越的海岛环境形成天然地理优势,使不列颠在国家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基于海洋的地缘战略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国的外交风格和价值取向,从而赋予英国外交以浓厚的地缘色彩。

  一、独特的地缘环境与均势外交理念的形成

  英国是一个岛国,偏欧洲西北一隅,孤悬海外,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峡把英国与欧洲大陆隔离开来。自英法百年战争之后,特别是英国在大陆的最后一块领地加来港的失去,英国与法国源自诺曼征服时代的历史恩怨结束,英国谋求大陆霸权的情节也随之断离,英国开始与大陆疏远。如果说英国人对海峡那边的邻居没有多少感情而言还说得过去的话,然而很少有英国人否认英国属于欧洲民族,并且在大陆事务上起着重要角色。[2]418世纪初期,执政的托利党首相博林?布鲁克(Bolingbroke曾说:“我们的民族居住在一个海岛上,而且是欧洲主要民族之一,但要保持大国地位,我们就必须利用这种地理优势,这一点我们忽视了近半个世纪。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大陆的一部分,但也不能忘记,我们是他们的邻居。”[3]77丘吉尔也说,英国位于欧洲,但不属于欧洲。[4]52这深深表明历史上英国就因海峡之隔,从而认为自己不属于欧洲。岛国和海峡优势,给他们一种民族优越感,就这种隔离心态和孤

  611立思想,美国学者W?汉德里和G?奥顿认为,英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在感情上与欧洲大陆分离开来的习性,英国人有一种隔绝的心态,他们把欧洲看作是一个无

  足轻重的假日旅游理想场所,或是令人厌恶的军事冲突的发源地,这些冲突有时要使英国付出代价,这种分离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历史和文化上的。[3]80这种基于岛国所孕就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了英国近代外交走势和外交价值取向。

  英国进军海洋,这是基于英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海洋思维决定的,海洋思维是一种外向型的地缘战略思维,它依托海洋地缘优势,以海洋为空间舞台,谋求国家利益。西班牙之所以最早确立起海上霸权,以及后来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强盛,无不与它们的地理优势和海洋战略密切相关。然而对英国来说,要比西班牙与荷兰具有更大的战略优势。英国处于海外,与欧洲大陆较少联系,可静观其变,很少受欧洲事务所纠缠。而西班牙和荷兰则不同,特别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历史上更多的时间是陷入欧洲大陆的王朝争霸战争,结果是势力大衰。而英国则可利用欧洲大陆诸国间的纷争和大陆局势的混乱,坐享渔翁之利,借机大力发展海上事业,拓展海外利益,逐渐确立起海上霸权。英国所处地理位置这一优势,海权理论的创始人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ThayerMahan的经典之作《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890一书中有所论述:如果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既无须在陆地上进行自卫,又不谋求通过陆地来扩张领土,这样的国家同有着陆地疆界的国家相比,由于其唯一的目标放在海上,而具有其优越性。[5]115事实上,英国正是依靠这种天然地理和海洋优势,成为海洋帝国的。正是基于海洋型地缘战略思维,才使英国走上均势外交之路。

  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权力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认为,权力均势(BlanceofPower既是指一种力量的客观分布状态,又指国家为取得对自己有利的均衡状态,而主观采取的政策和行动。其中建立均势的最重要的方式是结盟,通过国家间联盟,对抗某强权国家或另一联盟。[6]13因此,与欧洲大陆某国结盟来维持欧洲均势,便成为英国外交的经常方式。在18—19世纪,欧洲各国君主们为增进自己的利益,确是按照权势均衡原则行事。每当均衡遭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力量恢复权势均衡时,君主们便会不可避免地改变阵营组成新的阵营。[6]256英国对外来威胁始终担心,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入侵和拿破仑的入侵,虽然都被英国的海军击败于英吉利海峡,但是这种对来自大陆威胁的警惕始终难以放下,这也是它千方百计保持欧洲均势的苦衷。它要使这种威胁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最好的办

  法是保持大陆各国势力均衡,彼此牵制。英国一直是欧洲均衡者的典范,据说亨利八世曾让人给他画了一幅肖像,右手提着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天平的一边装着法国,而另一边是奥地利,而左手提着一块砝码,随时添加在天平的某一边,并且说过这样的格言:我支持谁,谁就取胜。当欧洲大陆各国权势天平发生倾斜时,它将迅速地把力量增加到天平另一侧的弱国边,从而突出自己作为平衡砝码的作用,更好地维护本国的安全和利益,或许这就是英国均势外交理念的雏形。作为均衡的保持者,英国只是根据天平的相对位置来考虑如何放置筹码,它永远把筹码加在天平较高的一边,因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第一位的。[6]250这样英国就可凭借优越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强大的国力来确保欧洲的均势,而自己却在这种均势中谋得了一种优势,实质上,对英国来说大陆各国的均势就是英国的优势。18—19世纪欧洲的每一次战争,几乎都是在英国的领导下结成对抗法国的联盟,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制衡。[7]51因为自17世纪以来,法国作为一个传统大国,其在大陆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法国君主们极力追求他们的天然疆界,即大西洋、比力牛斯山、地中海、阿尔比斯山和莱茵河。[8]56低地国家已在其扩张之中,而低地国家对英国的安全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抑制法国在大陆的霸权便成为英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称霸欧洲大陆,严重破坏欧洲均势,英国为了国家安全和保障海外利益,则极力反对和干涉,联合大陆弱势国家组成反法联军击溃拿破仑,重建欧洲均势。

  二、优势确立与均势外交的光辉实践

  欧洲自三十年战争以来,就确立了一个多极均势体系,期间经过力量兴衰更替,至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起了以英、法、俄、普、奥五国为主导的均势格局,而这一均势格局的出现正是英国长期以来不遗余力所坚持的对欧洲实力均衡政策的结果。透过英国的17—18世纪外交政策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其所推行的均势外交的目标在于反对某一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在欧洲大陆的利益,维护英国国家安全,保持自己海上霸权,这一政策最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当时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而它的海军也在近百年的征伐中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而跃为海军霸主,而早在七年战争中英国海军彻底打败法国海军,至此毫不动摇地树立起了世界海军头号强国的地位。而在反对

  拿破仑的战争中毫无争议地担当了反法联盟的领导者角色,拿破仑帝国的垮台,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更是巩固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形象和大国地位。就这样英国依其强大的工业经济和海军优势,确立起对欧洲大陆绝对地缘战略优势,扮演了欧洲制衡者角色,驾驭欧洲大陆局势,维持大陆力量均势,避免再次出现拿破仑独霸权欧洲大陆现象,严重破坏大陆均势,威胁英国的安全和利益。

  英国均势外交的务实性和灵活性给英国带来

  711的种种“好处”,这在其历届领导人身上得以充分展现。19世纪20年代乔治?坎宁(GeorgeCan2ning出任英国外相时明确表示:“我国与欧洲关系密切,但并非有情况我国便顺应临国之亲切召请,而涉入之中。”[7]75这反映了英国完全以其国家利益为行动依据,保持自己行动自由。这种灵活、务实之作风早在维也纳会议时期便得以贯彻。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ViscountCastlereagh就认为:“既然英国有足够的实力抵御欧洲任何列强的威胁,那么在欧洲事务中不如扮演这种角色,当欧洲领土均势遭破坏时,彼(英可有效干预,但于任何抽象之问题,必定为欧境最无可能冒险之政府,值确切之危及欧洲体系,吾国必不甘人后,但吾国无意亦无法以抽象假设性戒备原则,即付诸行动。”[7]69事实上,英国的干预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危及它的安全和利益。在卡斯尔雷死后一个世纪,英国一位外交大臣对他的工作倍加推崇,该大臣在1926年说:“在卡斯尔雷时代,大不列颠作为新欧洲的和平缔造者和调停人而重新走上前台。”帕麦斯顿(LordPalmerston当时是英国均势外交的典范人物,他领导英国外交近三十年,将均势外交思想运用到炉火纯青之地步,正如索尔兹伯里运用光辉孤立思想一样。帕麦斯顿在1856年解释国家利益时说:“凡有人问何谓政策,唯有视个别情形之发生,求最佳之对策,以吾国利益为方针。”[7]75在他的眼里,没有永远不变的朋友,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敌人,只有国家利益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东方遗产问题上,英国与俄国矛盾尖锐,为保障英国远东生命运输线,英国联合法国不惜与俄国一战,摧毁其日益扩展的霸权之势,克里米亚战争是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参与欧洲大陆事务的战争。视国家利益之上,是英国均势外交的根本原则,当欧洲局势相对稳定或尚不明朗情形下,英国尽量采取超脱姿态;但是当欧洲局势遭严重破坏或受严

  重威胁时,它给予同谋求霸权之国相抗衡的那一方以重要政治支持和军事、经济、外交支援。[8]165地缘政治规定着英国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和出发点。为此,其在欧洲大陆的结盟对象视本国安全和利益而定,结盟对象的选择完全是服从其地缘战略的和国家整体战略的。英国之幸在其优越的地缘政治地位,从而其决策者在制定对外政策中能够得心应手。而在大陆,对任何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来说,由于复杂的地缘关系,要想避免彼此的纠纷,几乎是不可能的。[9]154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对帕麦斯顿的务实作风更是推崇,并略带讽刺的语气说:“帕麦斯顿爵士何所求,欲令法国有恩于英国之强大,并证诸埃及事件之结果,握之于其手,且法国无插手之余地;又欲何德、法二强,表明英国无求于二强,有俄罗斯之援手已足矣;再者,即挟英国或将与法靠拢之顾虑,以令俄罗斯就范,且不致蠢动。”[7]81奥相对英国均势外交风格之剖析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英国在大陆诸国之间跳来跳去,同时在“几个鸡蛋上跳舞”,从而找到制衡大陆力量的最佳平衡点,这也是一种基于地缘政治和现实之需。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31年保守党外交委员会上的一次秘密演讲上概括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侵略性、最霸道的国家,特别是防止低地国家落入这个国家手中。从历史上看,在这四个世纪中,人和事、物和环境已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这个国家却始终如一,这是一切种族、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记载中最为突出的事件之一。还有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英国总是走较艰难道路,与西班牙对抗,与路易十四对抗,反对拿破仑,尔后又反对威廉二世,那些时候,如果英国加入较强大一方,会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果实的。”同时他还说:“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他们联合起来,打败或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10]186-187他认为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

  英国18—19世纪以来,就是凭借自身的绝对优势(经济优势、海军优势和地缘战略优势运用均势外交成功地驾驭欧洲局势,既保障了本土的安全,又谋求了海外扩张,巩固和加强了海洋霸权和世界优势。这一方面得益于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战略优势,使其扮演了欧洲大棋局中的战略棋手和筹码角色。而作为地缘战略棋手,是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的地缘政治状况的国家。

  [11]54另一方面也是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军力量作后盾。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60—70年代,英国进入维多利亚的繁荣时代,进入“英国治下”的和平时期,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据统计1850年世界60%的商船吨位在英国注册,19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煤炭的三分之二,棉花、铁的二分之一由英国产出,1870年它的制造业占世界的32%,对外贸易占世界的25%,对外贸易额超过法、德、意三国总和。[12]139这一时期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和强大的海军力量,牢固地确立了它的世界霸主地位,从而保证了它在欧洲大陆的地缘战略优势和政治优势,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战略棋手和均衡者,通过势力均衡政策将大陆各国玩弄于股掌之上,驾驭欧洲局势,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这种君临天下的气势加强了英国的战略优势,保证了英国能够利用均势对大陆事务进行调控。地缘战略优势和经济优势融为一体,使英国巧妙地奉行一种两面神的战略:一张面孔朝着大陆调着均势,另一张面孔注视着大海,以加强其海上优势。[5]118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正是通过大陆均衡战略和海洋战略这一地理战略优势建立起海洋霸权和海外帝国的。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世界局势大变,欧洲大陆呈现法、德、俄三强争霸局面,远东美、日崛起,成为地区性大国。特别是欧洲大陆战略地位的大大提高和德国新兴地缘政治大

  811国的崛起,使英国的战略地位大大下降,其主导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为减弱,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长期以来所确立的世界优势在渐渐消失,衰落趋势不可避免,传统以来的均势战略开始丧失其基础,欧洲局势的发展已不再是英国所能调控的了。因此传统均势外交难以像以前那样左右逢源,来谋求英帝国利益。在四面危机之下,在英国人看来,或许光辉孤立政策,便是他们的传统思维和现实政治之下的最佳选择。其实传统均势外交与光辉孤立并无实质的差别,只不过光辉孤立在传统均势理念下更现实些,更强调“孤立”色彩,超脱于大陆事务之外。在传统均势外交下,英国或者直接干预或者联盟,或者超脱,灵活地谋求本国安全和利益。而在光辉孤立下,英国尽最大可能的超脱于大陆纠纷,拒绝结盟,以免将自己捆绑于大陆战车上,远避战火,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这种外交价值趋向的转变,是英国传统外交思维逻辑的必然结果,稳健而不剧烈,务实而不失灵活,在外交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既保持了外交战略的连续性,又符合英国循序渐进的民族风格。合理中孕育着必然,必然中透露出合理的情节。或许,英国人有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情节:国家利益永恒不变,你我有义务加以遵循。

  结

  语

  纵观英国传统均势外交历程,它构成了近代英国三百余年的外交主旋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英国人光荣与梦想的伟大历史画卷。独特的地缘环境、民族的海洋思维与性格、强大海军力量的存在、工业化铸就的经济优势,都构成了英国长期推行均势外交的重要因子。在英国的外交演变中,地缘战略和地缘政治对英国外交政策走势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英国外交选择与走势是这种地缘战略的反映。独特的岛国环境所造就的海洋优势和地缘政治优势,成就了均势外交战略,使英国成功而又灵活地驾驭欧洲局势,维持了欧洲大陆均衡。以“均势”中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英国的安全和利益,并在这种均势中一步步走向海上霸权和成就“日不落帝国”地位。然而当这种地缘战略优势下降或正在丧失时,传统均势外交也就丧失其所存在的战略基础,势必为新的外交战略所代替。一国外交走势,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同样英国的外交政策也不例外。在19世纪末那个环境下,英帝国要想维持自己的帝国地位和利益,面对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严峻挑战,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战略收缩,削减全球承担的义务,降低风险与成本,集中力量对付最危险的敌人,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与义务相平衡,才能保全自己现有的利益不被损害。事实上,这种战略收缩,也是成功的,到一战以前,战略收缩结束,也标志着均势外交政策的终结,也意味着均势外交走向尽头,但是均势外交理念的影子在20世纪的英国外交决策中依旧发挥它的余威。地缘战略在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中意义是重大的,拿破仑曾指出,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地理,就懂得了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11]49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基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战略优势更好地为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和整体战略服务,这才是实质所在。

  [参考文献][1]方永刚,康复全.大国角逐———新地缘政治[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2001.[2]EligaH.Gould.ThepersistenceofEmpire:Britishpoliticialcul2tureintheageoftheAmericanRevolution[M].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2000.[3]刘鹏辉.为什么偏偏是英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4]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的和平与斗争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7]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8]陈乐民,周荣耀.西方外交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5.[9]T.R.GourvishandAlano’day,LaterVictorianBritain,1867-1900[M].NewYork:St.Martin’sPress,1988.

  [10]温斯顿?S?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卷一[M].长

  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11]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2]GeoffreyStewartandMalcolmPearce..Britishpoliticalhistory,1867-1990,DemocracyandDecline[M].London:Routledge,1992.[责任编辑:才璎珠]911

篇五:英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英国近代外交史教学大纲

  2008年9月

  英国近代外交,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英国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最强的国家,在地理发现、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及瓜分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的四个进程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依靠岛国的地理位置,及时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先后战胜早期海上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登上“海上霸主”的宝座,英国最先开始和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后叶,成为“世界工厂”、“国际金融中心”和“日不落帝国”。因此,英国近代外交史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配合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深入理解近代史上欧洲如何冲击世界、走向世界的,深入理解欧洲列强如何把亚非拉落后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深入理解世界近代一体化进程。

  英国自恃有强大的海上和经济实力作后盾,在近代史上长期奉行“均势外交”,即和平时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通过支持欧洲大陆的次强,扼制首强,以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通过“均势外交”,英国专心致志向海外发展,并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但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海上霸权地位面临着严重威胁。在19、20世纪之交,英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以“结盟政策”代替“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是与大英帝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均势外交”、“强权政治”、“弱国无外交”以及“经济外交”等外交理论,进而认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导

  言

  内容概要:

  简单扼要地介绍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有关英国近代外交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等。通过导言的讲授,使学生增强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的兴趣;初步了解英国近代外交的概念与范围、外交与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对外政策的由来及演变;初步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学习要领和方法。

  讲授提纲:

  一、英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线索

  二、英国近代外交史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

  三、英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

  四、英国近代史研究介绍

  思考题:

  概述英国历史的发展特征和近代英国史的分期。

  简析英国近代对外政策的基础。

  第一章:都铎晚期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对外政策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在伊丽莎白一世及克伦威尔时期,英国充分借助地理大发现对英国的影响及给英国带来的机遇,利用西班牙、法国、荷兰之间的矛盾,先后击败早期海上强国西班牙和荷兰,为英国的崛起、冲出岛国的地理限制、步入海上强国行列奠定基础。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地理发现对于英国的特殊意义;英国“力量均势”的外交政策在伊丽莎白时期初见端倪;克伦威尔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向海外发展的重要作用;英国殖民帝国的由来及基础。

  讲授提纲:

  一、地理发现对于英国的意义

  二、伊丽莎白时期的对外政策与英西战争

  三、克伦威尔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三次英荷战争

  思考题:

  分析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

  试析1588至1603年的英西战争。

  如何评价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

  试论三次英荷战争对英国的意义。

  第二章:英国海上霸权的建立和巩固

  (1689-1815)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从“光荣革命”至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00多年中英国所实行的大陆同盟政策,英国在失去北美第一殖民帝国以后,如何建立起第二殖民帝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建立的政权采取适合岛国利益的大陆同盟政策,在世界范围内与欧洲大陆霸权国家—法国进行角逐。通过一系列王朝战争和殖民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英国把法国逐出北美和印度,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而法国则继续称霸欧洲大陆。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同法国再次进行较量,最终巩固了海上霸权的地位。同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英国大陆同盟政策的实质及其发展;“七年战

  争”为什么是英法争夺海上霸权的决定性战争,在七年战争中,“外交革命”和“逆转同盟”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对于英法争霸的影响;英国欧洲均势原则的确立与演变。

  讲授提纲:

  一、欧洲王朝战争与英法争霸

  二、“七年战争”与外交革命

  三、英国与北美独立战争

  四、英国与拿破仑战争

  五、维也纳会议与新国际关系格局

  思考题:

  分析七年战争中英普同盟建立与破裂的原因。

  七年战争对于英国的意义和影响。

  如何看待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外交的孤立?

  评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海上封锁”与法国的“大陆封锁”。

  评维也纳会议与英国“均势外交”的实质。

  第三章:英国与“东方问题”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随着18世纪晚期“东方问题”的出现,在英法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英俄矛盾急剧上升。由于内阁认识上的分歧,“东方问题”初期,英国的政策处于徘徊之中,但从小皮特、卡斯尔累、坎宁到帕麦斯顿,逐渐形成了维持奥斯曼土耳其领土完整、保持地中海“均势”、确保英国在东方利益的中近东政策。英国中近东的战略重点在黑海海峡、君士坦丁堡、苏伊士运河、埃及和波斯湾等通往印度的航路上。为了保证这条航路的畅通无阻,英国在1856年与奥国、法国结成克里米亚同盟,向俄国开战,在1875年至1878年的近东危机中又与俄国达到了战争的边缘。近东危机中,英国逐渐以有限瓜分土耳其取代维持土耳其领土完整,将欧洲土耳其与亚洲土耳其分开,以适应新形势下英帝国的利益。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长达100多年的“东方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问题;围绕着“东方问题”,欧洲各大国、特别是英俄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和实质;英法矛盾与英俄矛盾的关系;英国维持奥斯曼土耳其领土完整的中近东政策的缘由及演变;英国的海峡政策及运河政策在英国中近东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英国“欧洲均势”原则的关系。

  讲授提纲:

  一、“东方问题”概述

  二、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

  三、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

  四、英国与近东危机

  思考题:

  什么是“东方问题”?

  简析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

  概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国的同盟政策。

  分析近东危机时期英国的对外政策

  第四章:英国与欧洲同盟政治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及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法等国发展相对缓慢。英国虽然仍是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际金融中心,但随着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总体实力有所下降。德国、意大利统一以后,欧洲的同盟体系发生变化,“三皇同盟”、“三国同盟”、“法俄协约”等相继建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英国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游离于两大同盟之间,不与任何一方保持或发展明显的关系。第一,它认为现有的两个集团可以根据形势需要而加以利用,不必入盟承担义务和约束自己的手脚,英国奉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第二,它在殖民地争夺中同法国和俄国有着尖锐的矛盾,又不愿意看到德国的过分强大。但总体更倾向于与三国同盟接近,并一度与三国同盟中的奥、意签订《地中海协定》,实际意味着英国采取了有限同盟的政策。世纪之交,英德海上对抗的加剧,迅猛发展起来的德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严重威胁了英国的殖民利益和海上霸权,英国逐渐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而走上了结盟道路。首先与日本结成英日同盟,随后调整与法、俄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签订《英法协约》、《英俄协约》。英国虽然没有与法俄正式结盟,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与法俄的协约国集团对德奥作战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19世纪晚期欧洲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不平衡规律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英国为什么首先选择与奥匈、意大利签订《地中海协定》;法俄协约和英日同盟的矛头所向;英国最终调整与法俄的关系、签订《英法协约》、《英俄协约》的原因及实质;欧洲同盟体系的变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讲授提纲:

  一、普法战争后的外交格局与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

  二、英国与《地中海协定》

  三、英国与“法俄协约”

  四、英国与“英日同盟”

  五、“三国协约”的建立及其性质

  思考题:

  19世纪晚期欧洲同盟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析英国首先选择与奥匈、意大利签定《地中海协定》的原因。

  分析法俄协约和英日同盟的矛头所向。

  简析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

  分析英国与法俄签定协约的原因及实质。

  第五章: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英国的策略及参战争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在1904、1907年与法俄签定协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法俄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并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展开剧烈的殖民争夺和霸权角逐,在地中海周围酿成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危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之后,欧洲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两大对立集团都准备发动战争。英国一方面鼓励法俄保卫塞尔维亚,另一方面又对德国示意,一旦发生战争,它将袖手旁观、保持中立。德国对法俄宣战后,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英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要击败竞争对手德国,保住世界霸权,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它还要肢解土耳其帝国,夺取小亚细亚及巴勒斯坦地区。为了达到参战目的,英国与法俄一起积极开展争取盟邦的斗争。以领土、贷款为诱饵,先后将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等国拉入对同盟国作战的行列。此外,英国为使法俄在欧洲大陆的东西两线牵制德国军队,与俄国秘密达成关于黑海海峡的协定,放弃了阻止俄国走出黑海海峡的传统政策;与法国签订了《萨克斯?皮柯协定》,就土耳其西亚地区的归属和法国达成协议。英国还利用制海权,破坏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并促使美国参战。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通过战争,一方面,英国获得了德国殖民地的大部分,从而增强了在地中海和中东的优势。另一方面,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遭受的打击也很沉重,赖以称霸的实力大为削减,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发生动摇。英国争霸的对手德国虽然被打败了,然而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它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大超过英国,是英国更加潜在和危险的对手。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策略和参战目的;英国与法俄争取中立国和盟邦的意义;英俄1915年海峡协定及英法《萨克斯—皮柯协定》的性质及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英国的影响。

  一、大战初期英国及其盟国的策略

  二、两大集团争取中立国的斗争

  三、大战时期的秘密外交分析

  思考题:

  分析大战初期英国的策略和参战目的。

  简析英国及其盟国争取同盟国的策略

  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英文教材:

  Grahamd.Goodlad,

  BritishforeignandImperialPolicy,1865-1919,London,200参考书目(中文):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马克思:《帕麦斯顿勋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赫沃斯托夫、波将金等编:《外交史》中译本第1卷、第2卷上册,三联书店,197计秋枫等著:《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6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译本,求实出版社,1988A.J.P.泰勒著:《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9812朱嬴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参考书目(英文):

  Paul.M.Kennedy,TheRiseandfallofBritishNavalmastery,London,19762William.L.langer,EuropeanAlliancesandAlignments,NewYork,19513Paul.M.Kennedy,TheRiseoftheAnglo-German

  Antagonism,1860-1914London,19824Z.S.Steiner,

  BritainandtheOriginsoftheFirstWorldWar,London,197英国近代外交史著作节选

  ①英国的岛国政策

  ThedesireforabalanceofpowerinEuropewasfundamentalintheformationofBritishforeignpolicy.Atatimewhenpowerfulmilitarystatesweredevelopingonthecontinent,BritishpoliticiansfearedthatonestatewoulddominateEuropeandthreatenBritain?ssecurity.BritainusuallyopposedFrance,thestrongestEuropeanstate,althoughattimesotherstatesthreatenedEuropeanpeaceandstabilityaswell.

  Indealingwiththebalanceofpower,BritishleadershadtodecidebetweenmaintainingallianceswithoneormoreEuropeanpowers(thecontinentalpolicy)orconductingforeignaffairsindependently(theinsularpolicy).

  Asanislandcountrywithapowerfulnavy,Britainwasnormallysafefrominvasionandfreetochoose

  theinsularpolicy.However,otherinterestsdrewBritishinthedirectionofthecontinentalpolicy.…

  Theinsularforeignpolicyrequiredamaritime(“bluewater”)militarystrategyrelyingonBritain?spowerfulnavytodestroytheenemy?sfleet,cutoffitstrade,andcaptureitscolonies.ThebluewaterstrategywaspopularinBritain,foritwasseenasawaytoacquirecoloniesandnewopportunitiesfortrade.However,thisstrategyalsocreatedproblems.A

  powerfulnavyrequiredbasesintheMediterraneanandCaribbeanandotherstrategiclocations,whichcontributedtotensionswithFranceandSpain.Disputesconcerningblockadesandneutraltradecouldescalateintouglyconfrontationswithneutralstates.UndercertaincircumstancesacombinationoftheFrenchandSpanishfleetscouldchallengeBritain?scontroloftheseaandeventhreateninvasionoftheBritishisles.

  InBritain?smostsuccessfulwaroftheeighteenthcentury,theSevenYears?

  War,thecontinentalandmaritimestrategiesweremasterfullycombined.IntheWaroftheAmericanRevolutionBritainlackedacontinentalally,andBritain?senemieswereabletoconcentratetheireffortsbecausetheywerenotdistractedbyacontinentallandwar.Foratimetheroyalnavyevenlostcontroloftheseas.TheresultforBritainwasabitterdefeat.

  EarlA.Reitan,《Politics,War,andEmpire:TheRiseofBritaintoaWorldPower1688-1792》,P3②

  英荷三次战争:

  ThethreewarsfoughtagainsttheDutchwerebasicallyeconomicinorigin.InallthreeEnglandratherthantheUnitedProvinceswastheaggressor,becausesheassertedclaimstosovereigntyontheseasandchallengedDutchassumptionsofamonopolyinworldmarkets.Thethirdwarhadleast

  meaningfortheparticipants—andwontheleastsupportinEngland—becauseby1674bothnationswerebeginningtorealizethateachoftheireconomicsmightbeallowedtoflourish.Theirallianceof1678confirmedthegrowingcommonfearofFrenchpoliticalandeconomichegemonyandcrystallizedtheirmutualrelationshipforthefollowingcentury.

  G.M.D.

  Howat,《StuartandCromwellianForeignPolicy》,P5③

  1763-1775年英国的孤立:

  …WhyBritainwasunabletosecurecontinental

  alliesduringtheyears1776—83ismoreamatterofdiplomaticthanofnaval

  history.Prussia,stillannoyedattheAnglo—Prussiansplitof1762,hadnowishtobecomeinvolvedinawarwithFranceasBritain?s?continentalsword?,particularlywhenhiscountry?sdiplomaticpositionwasnowsecure.AustriawastiedtoocloselytoFrance.Russia,althoughhardlyinapositiontoinfluenceawarinwesternEurope,appearedthemostpromisingpartner,buttheBritishgovernmentcouldneverbringitselftopayCatherineII?sprice.…WhentheBritishthereforesoughttoresumetheiroldwaysafter1778,theyprovokedareactionintheformofthe?ArmedNeutrality?(1780)sopowerfulthattheywereforcedtogivewayonthepoint.…By1783,whenevenPortugalandtheTwoSicilieshadjoinedRussia,SwedenPrussia,AustriaandDenmarkinthepact,Britainwastotallyisolated—?thedominatingfactor?,intheopinionofonescholar,forhereventual

  defeatinthewar.

  P.M.Kennedy,《TheriseandfallofBritishnavalmastery》,P110-111注

  CatherineII

  叶卡特琳娜二世

  TwoSicilies

  两西西里岛

  ④印度的防御

  MostofthegreatissueswhichdeterminedBritishforeignpolicyinthenineteenthcenturybeganintheeighteenth.ThelossoftheAmericanColoniesencouragedBritishtradingandstrategicintereststoturntoAsia,andespeciallytoIndia.ThedefenceofIndiawasomnipresentinnineteenth-centuryBritishforeignpolicy.Russia,underCatherinetheGreat,begananewadvanceagainsttheTurksandsoconfrontedEuropewiththeEasternQuestion—theproblemofwhatwastoreplacetheOttomanempirewhenitfinallycollapsed.TheEasterQuestionnotonlydominatedmuchofnineteenth-centurydiplomacybutwasalso,arguably,theimmediatecauseoftheFirstWorldWar.

  Muriel

  E.Chamberlain,《‘PaxBritannica’?

  BritishForeignPolicy1789—1914》,P5⑤

  英国的海上霸权

  ThebattleofTrafalgarofOctober1805isrightlyrememberedasoneofthedecisivebattlesofhistory.Britain?sdominanceatseawasnotseriouslychallengedfornearlyacenturybut,bythelatenineteenthcentury,Britainwasinthepositionofhavingtodefendeveryoceanintheworld.TheBritishbegantorealizethattheywereover-extended.TheAnglo-Japaneseallianceof1902wasaconsciousattempttofindapartnerwhowouldprovidesomesecurityinthePacificOceansothatBritaincouldconcentratemoreofherforcesinhomewatersagainstthenewthreatfromGermany.ButtheultimatereasonsforthedeclineintheBritishpositionweremorefundamental.Withthecomingoftherailways,andlaterairpower,thebalanceofadvantagebegantoswingawayfromshippingandsofromthecoastalstatesbacktothegreatcontinentalpowers.

  Muriel

  E.Chamberlain,《‘PaxBritannica’?

  BritishForeignPolicy1789—1914》,P10-11注:

  Trafalgar:

  特拉法加

  (地名)

  ⑥

  柏林会议英国的成就

  ThecongresscametoacloseonJuly13,andthedelegatesreturnedhome,somesatisfied,othersprofoundlydisappointed.---

  TheassociationofDisraeli

  andSalisburyprovedtobe

  oneofthemostfortunateinthehistoryofBritishdiplomacy,fortheonesuppliedthevisionand

  energy,whiletheotherconductedtheactualnegotiationswiththegreatestgoodsenseandthefinestappreciationofthevalueofcompromise.Russiacouldhardlyhavebeenmoreeffectivelycheckedevenbywar.TheTurkishEmpireinEuropehadbeenpreservedasaviablefactorintheinternationalsituation,whilethehugeBulgariaofSanStefanohandbeenpushedbackovertheBalkans.WhatgainsRussiahadmadeinAsiaMinorhadBeencounterbalancedbytherevivedallianceofEnglandwithTurkeyandbytheestablishmentofBritishcontrol,firstintheSuezCanal,andthenintheislandofCyprus.TheBritishandtheBritishpositionintheMediterraneanwasstrongerthanithadeverbeensincethetimeofNapoleonIIIandtheconstructionofthecanal

  atSuez.InthebroadersenseEnglandhadoncemoreappearedasadecisiveforceincontinentalaffairsandhadmadecleartothepowersthatshestillvaluedherEuropeanpositioninspiteofherlargerwouldinterests.

  WilliamL.Langer

  《EuropeanAlliancesandAlignments1871-1890》

  P161-162注:

  AsiaMinor小亚细亚

  SuezCanal

  苏伊士运河

  Cyprus

  塞浦路斯

  ⑦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信

  Moreover,likeLansdowne,GreywasacutelyawareofBritain?sdiplomaticweaknessandisolation.From1895onwards,GreyhadrepeatedlyarguedinfavorofanagreementwithRussia;hehadneversharedRosebery?spreferenceforthepolicyofthe?freehand?.Inaremarkableletterwrittenin1895,Greysummarizedhisviews:

  Thefactisthat

  thesuccessoftheBritishracehasupsetthetempersoftherestofthewouldandnowthattheyhaveceasedquarrellingaboutprovincesinEuropeandhaveturnedtheireyestodistantplaces,theyfindusinthewayeverywhere.Henceageneraltendencytovoteusanuisanceandcombineagainstus.

  Iamafraidweshallhavetofightsoonerorlater,

  unlesssomeEuropeanappleofdiscordfallsamongsttheContinentalPowers,butwehaveagoodcardonhandtoplayandIthinkaboldandskilful

  foreignsecretarymightdetachRussiafromthenumberofouractiveenemieswithoutsacrificinganyverymaterialBritishinterests.?

  ZaraS.Steiner,

  《BritainandtheOriginsoftheFirstWorldWar》

  P39-4注:Grey

  格雷

  Lansdowne

  兰斯多恩

  Rosebery

  罗斯伯里

  ⑧

  关于“光辉的孤立”的几种解释:

  Nevertheless,?isolation?,withorwithouttheepithet?splendid?,isatermconcerningwhichtherehasbeenmuchdisagreement.WasBritain?s?isolation?reallyanattitude—evenapolicy?Orwasitmerelyanembarrassingbutentirelyinvoluntarysituationinwhichshehappenedtofindherself?FromwhomwasBritainsupposedlyisolated?WasitsimplyfromtheothergreatpowersofEurope?Ifnot,fromwhom?Was?isolation?Britain?scharacteristicpositionduringaconsiderableoreventhegreaterpartofthenineteenthcentury,oroneofwhichitwouldbeincorrecttospeakwithreferencetoanyperiodbeforetheclosingyearsofthatcentury?Inshort,WasBritain?s?isolation?as?traditional?asitisoftenstatedtohavebeen?WasBritain?s?isolation?somethingforwhichSalisburyshouldberegardedasespeciallyresponsible,orhashispartialityinthisrespectbeenexaggerated?WhendidBritain?s?isolation?cometoanend?Finally,what,ifanything,isthesignificanceinthisconnexionoftheadjective?splendid??

  Veryanswershavebeengiventothesequestions.Theviewthat?isolation?wasadeliberatepolicyhasbeenmaintainedbynumeroushistorians.Someoneheldthat?insofarasBritainwasisolated---herisolationwasafactratherthanapolicy?;theso-called?policyofisolation?was,hemaintained,nomorethana?legend?.Thosewriterswhofavortheterm?isolation?

  usuallyemployittodescribeBritain?sattitudetowardsotherpowersingeneral.

  ChristopherHoward,《SplendidIsolation:

  A

  studyofideasconcerningBritain?sinternationalpositionandforeignpolicyduringthelateryearsofthethirdMarquisofSalisbury》

  XII

  11

推荐访问:英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英国 奉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