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亿赛范文网!

【气象方案】开化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实施方案

时间:2023-06-11 08:40:06 来源:网友投稿

开化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实施方案“十三五”时期是开化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化县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关键五年。为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象方案】开化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气象方案】开化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实施方案



开化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实施方案


“十三五”时期是开化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化县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关键五年。为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服务“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提升气象保障和灾害应急反应能力,推进开化县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开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开化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开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开化县“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开化县气象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浙江省气象局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气象改革,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经过各类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建设,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有效地应对了各类重大气象灾害,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气象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1、稳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以气象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为契机,通过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中央“三农”专项、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等项目建设,气象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5年来,围绕气象现代建设要求,升级改造国家级自动站,配备新型自动站1套、大气电场仪1套、积雪观测仪1套,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9个,改造区域自动气象站13个,购置应急移动自动站1个,新建负氧离子监测站3个,天气实况监视仪7套。气象监测站网密度由10.6公里提高到8.3公里,气象观测自动化实现率80%,观测资料采集传输频次由10分钟加密到5分钟,与水利、环保等部门建立气象监测资料共享机制。升级改造高清视频会商系统,新建乡镇(办事处)视频软件终端15套,增加省市县数据传输专线1条。同时,积极开展上级预报指导产品本地化释用,预报时空精度进一步提高,预报水平和精细化程度稳步提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81%,气象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91.4%。短时临近预报每小时更新一次,短期预报产品每6小时更新一次,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精细到乡镇。

2、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取得积极成效

“十二五“期间,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一系列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政策性文件,落实全额地方事业编制,颁布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的“乡镇综合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乡镇、村两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乡镇气象灾害应对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层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杨林、长虹通过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创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17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与农业、林业、民政等12个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建立了与县应急办、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之间的预警联动、应急响应及信息共享机制。

3、实施公共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中央“三农”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县域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等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服务等得到全面加强。对影响较大的梅汛期暴雨、强冷空气、高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做出了及时与精细化的预报预警服务;完成了每年的春节、国庆等重要节假日的气象保障服务;为春运、两会、一系列重大活动以及高考、中考等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开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平台,在104个村(社区)安装气象预警显示屏、大喇叭,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的发布能力不断提升,已建成集广播、电视、报纸、短信、声讯、网站、气象影视、农村喇叭、微博、微信、气象预警显示屏等多种媒体平台联合运作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建立人工增雨作业分队,配备了BL型火箭增雨作业系统,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旱、森林防火、保障农业稳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突出作用。

4、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水平整体提升

开工并完成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完成职工房改房异地安置,购置防雷业务用房,征用观测场周边林地,对院内环境实施综合改造,气象探测环境和台站基础设施继续改善。

5、加强社会管理,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贯彻落实《浙江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出台《开化县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细则》。强化气象灾害重点单位监督管理,公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联合安监、教育、卫生等部门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校园、医院等防雷安全巡检活动,建筑物(厂房)防雷安全检测数年均超过100个,防雷安全隐患整改率年均25%,有效减轻防雷安全隐患。落实防雷回访制度,年回访率均达到100%。有序推进气象行政审批改革,取消“雷评”等涉审批前置项目,简化流程,提升审批时效。

(二)开化县“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我县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推进生态功能区、打造国家公园的关键时期;也是气象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阶段。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和防灾减灾等对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精准度,以及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一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新要求。在气候变暖,灾害多发频发,造成损失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气象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气象承担着防灾维稳、减灾增效的重大责任。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观测系统建设,提升我县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需要构建暴雨、小流域洪涝等多发、易发气象灾害的精细化、网格化、定量化、智能化、人机交互式的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和普惠性的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县--村三级防灾减灾管理,构建城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响应体系和“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针对性响应”的防灾管理系统。

二是“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打造国家公园”对生态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新任务。天气气候作为驱动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因子,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十三五”时期,我县既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各类生态建设试点的集中区,环境保护的压力将更大。这就需要在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两区”建设同时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加强大气环境监测,掌握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大气颗粒物、大气成分等数值及演变规律;需要科学把握我县气候环境承载力,减轻重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需要强化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推进风能、太阳能、农业气候资源和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为我县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建设为气象发展与社会管理带来了新课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趋势下,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对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气象法治化,特别是气象安全、气象服务、防雷管理等重点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全面正确履行到位,特别是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安全监管、地方气象发展机制、人才队伍结构、公共财政保障、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离期待值的差距还很大。需要置身于改革和法治的大局,坚持和强化气象事业的公益属性为改革方向,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优化县级气象业务布局,发挥市场资源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亟待有序推进。

四是加快建设精细智能的市县防灾体系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机遇。构建精细智能的市县防灾体系,强化城镇安全协调运行,提高城镇抗灾应急能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须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加强面向城镇安全运行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项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优化满足城镇精细化服务的气象观测结构和布局;建设适应城镇智能化防灾管理需求的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对接网格化综合管理,建立新型城镇化“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针对性响应”的气象灾害防灾服务系统。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标准化管理,构建城镇气象安全技术规范保障体系。

五是扩展优质多样公共服务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是扩展优质多样公共服务的根本目标。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将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为公众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建立覆盖社区、村镇的基层气象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围绕开化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建设及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对高质量的多样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气象事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能力不足与改革压力同时显现,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主要面临“六大短板”:

一是监测预警服务能力难以满足需求。气象监测站网密度不够,监测要素不全,监测站点的代表性不强,制约了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能力。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仍需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定量化水平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城乡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健全,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体系科学性不全,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效益还未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以及应急自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动化水平低,与快速发展的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公共气象服务技术薄弱,缺乏一支专业化的队伍,难以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公共气象服务手段有待提升,缺乏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发和应用。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广,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传播气象信息。农业两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旅游安全气象保障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是气象为生态服务的作用发挥不够。覆盖全县的生态气象监测网尚未建成,大部分生态监测项目没有开展,生态气象服务产品数量少质量低,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气象评估能力不足。太阳能、风能资源普查还未真正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科技支撑不强,融入地方建设生态屏障和开发生态资源的抓手、着力点不多。

五是气象法治化有待加强。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的管理职责还没有履行到位,气象安全监管、气象行业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六是气象事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气象科技人才和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气象科研水平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与省内其他县市差距较大。地方气象和国家气象协调发展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地方气象机构队伍、财政保障水平与全面履职的要求不相匹配,公共财政保障率和稳定性还需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围绕我县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依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改革,不断增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生态旅游服务能力,提高气象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防灾减灾、促进开化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我县气象事业的发展要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省市气象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做到“六个坚持”的发展原则:

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气象事业的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定位,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服务生产、服务决策,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气象服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坚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为主线。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不能动摇,按照“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的要求,以业务现代化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气象现代化。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瞄准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已发展成熟和正在发展中的先进技术,推进科研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气象人才工程,夯实气象科技和人才基础。

坚持融入式发展。气象事业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国家的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要主动把县委和县政府的改革要求、气象事业发展规律以及解决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中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坚持依法依规发展。公共气象既然是政府的事业,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那么依法履职,正确履职就显得更加重要。就要把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作为基本保障,把气象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发挥气象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职权法定,全面正确履行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坚持气象事业协调发展。要统筹气象探测、数据处理、预报预警、公共服务,要统筹业务、科技、人才、管理,要统筹中央、地方、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构建分工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资源更互动、运行更集约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体系,促进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与开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发展改革需求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对当地经济发展、气候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防灾减灾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灾害监测预警更加及时,气象预测预报更加精准。统筹集约气象部门与社会观测资源,建成基本消除盲区、满足服务需求、功能完善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实现综合气象监测信息的高时空密度实时传输和多源观测资料实时综合应用。精准化、无缝隙、智慧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基本建立,1-7天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4%以上,1-7天气温预报准确率76%以上,24小时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达到1公里,天气预报对外发布时效延长到15天以上。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0%,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达到30分钟。

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灾害防御机制更加成熟。建立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进一步完善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重点行业行动方案。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村(社区)建成率达到15%以上。部门联络员、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和行政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发展更加稳定、运行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气象科技知识普及率达到85%,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显著提高。建立人工增雨作业长效机制,年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

公共气象服务更加广泛,服务社会经济更加明显。推进实施城乡气象融入式服务发展和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互联网+”气象服务,集约共享多元高效的信息传媒资源,建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覆盖城乡、适应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保持85%以上。围绕地方绿色、创新、循环经济发展需求,推进行业气象精准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针对性、交叉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气象服务系统,重点提高电力、旅游、交通、环境、水利等部门行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气象服务市场化工作,更好发挥气象服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气象服务更加深入,生态资源开发更加科学。参与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不断提升,应对雾霾、治理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云水、太阳能、风能资源等业务能力显著增强。围绕生态文明安全保障、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决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绿色发展”、“美丽开化”,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气象发展保障更加均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为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注入“智慧”元素。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网格化气象信息服务能力,建成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到80%,引进1名硕士学历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达到70%。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台站现代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继续提升,气象业务用房、附属用房达到能够满足综合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气象业务运行需求,相关配套设施完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

改善提升开化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进一步优化完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布局和功能,在易灾区加密建设区域自动站,对现有区域自动站及环境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监测覆盖率。深化部门气象监测设施共建和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共同建设和完善气象监测站网,按照统筹集约的原则,建立全县一体化的气象监测数据共享体系,建立气象应急观测系统。

2、提高预报精准化水平

建立支撑有力、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省--县一体化预报技术体系,提供精细化、格点化、定量化、专业化的业务服务产品。开展降水、温度等要素710公里分辨率的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建设格点订正业务流程,完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0-6小时定量降水预报技术。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质量检验业务和乡镇预报检验业务。开展数值模式产品的本地化解释应用和检验评估工作。

(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

1、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制度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继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化建设。出台应对极端天气的停课、停工制度和实施细则,构建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与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衔接,完善暴雨、雨雪冰冻等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重点行业行动方案,推进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向基层政府和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延伸。

2、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推进县乡(镇)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建设。完善多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深化气象防灾减灾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综合基层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创建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探索开展社会化的气象灾害防御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保障基层气象“四员”队伍和气象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作用的发挥。

3、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科学发布机制

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属地化发布改革。贯彻落实《浙江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政府出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中心及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各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建立“绿色通道”,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提高社会公共传播设施在预警信息传播中的利用率。

4、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转变。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共享制度,实现气象灾害信息的业务化管理。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监督检查和应急准备认证动态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合作,推进开展气象灾害政策性保险工作。

5、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建设气象科普苑,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科普体系,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基层,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切实增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三)加强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服务

1、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围绕开化县发展规划和重点工程,在区域性经济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布局等项目建设前,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咨询服务。充分考虑气候资源、气候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对建设项目和发展规划的气候适宜性、适应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等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评估或预测,以达到趋利避害原则。

2、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气象服务

建立和完善气候资源专业观测网,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的监测、分析与评估,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加强生态屏障气象保障能力

1、提高生态气候监测能力

围绕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生态屏障气象保障能力。强化部门合作,完善气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规范资料采集应用标准,推进生态气象观测共建共享。建成以雾霾、负氧离子、酸雨观测为重点、覆盖生态气象观测站网。依托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工作,加快风能、太阳能观测系统建设。

2、提高生态气候服务能力

围绕国家公园建设,建立生态旅游气象保障服务机制,深化特色旅游气象服务,开展旅游气候资源普查和山区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气候适宜性评估论证,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论证,开展精品游、乡村游、农家乐为服务主体的生态旅游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开化国家公园旅游气象台。建立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雨雪冰冻、森林火险、农田病虫害、雾霾大气成分等生态气象监测预警与评估系统,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灾害损失影响评估服务。完善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系统。探索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范围。建立气候质量与容量监测评估体系,开展以气候质量和气候容量为主题的生态环境气候承载力和大气扩散能力的监测评估业务。

3、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基地建设,加强人影作业条件监测分析。结合人影作业基地开展作业景观点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施条件。加强作业队伍建设,健全作业组织体系。建立作业支持和决策指挥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学研究和效果评估,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潜力,加大农业抗旱、森林防火、水库增水和改善环境生态服务力度和范围。

(五)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清理调整气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与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不断完善气象部门权力、责任和气象安全准入标准等清单。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切实提高气象行政审批效能。

2、加强气象社会管理与行政执法

建立健全气象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气象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完善气象安全监管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加强防雷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提高社会防雷安全检测覆盖面和隐患整改率。统筹规划全社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建设,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探测设施。完善气象及相关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数据互联互通,积极构建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促进气象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加强气象事业发展支撑能力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本科学历人数占比达到80%,引进1名硕士学历人数人员,高级职称占比达到10%

2、推进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善。按照“满足功能、适度超前、留有空间”的要求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统筹规划建设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防灾减灾功能要求的气象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气象台站综合改善工程。开展职工周转房综合改造、气象现代化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符合气象事业安全生产要求的水电设施、道路、围墙、护坡、防雷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支撑能力。

五、重点工程

开化县气象事业“十三五”规划总投资预算4000万元,分五大重点工程,其中开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气象台预算2000万元,暴雨监测预报预警工程预算760万元,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预算500万元,智慧气象建设工程预算140万元,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工程预算600万元。

(一)开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气象台

围绕开化国家公园建设,强化气象在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的保障作用,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和针对性的生态旅游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产品,提升主要景区、景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气象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六项建设内容:生态旅游气象监测网、生态旅游气象预报系统、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平台、信息化网络支撑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建设和气象科普苑。项目总投资为2000万元。

1、生态旅游气象监测系统

4A级以上景区新建自动气象站及负氧离子监测站,建立大气生态环境、景区实景视频监控、灾害应急移动观测系统,建成布局合理的生态旅游气象观测网。

新建10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10个负氧离子监测站,1套太阳辐射观测系统,1套自动日照仪,1套紫外线观测仪,1套霾监测站,4个能见度监测站,1个酸雨观测站,3个大气电场仪,6个雨雪冰冻观测点,2个风能风塔,1个白尖山梯度观测系统,10个实景视频监控点,1个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

2、生态旅游气象预报系统

依托数值模式预报产品(DIGTAL)综合应用系统、卫星数字云图(SMART)综合应用系统、雷达数字化综合应用系统、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建立4A级以上景区精细化、网格化天气预报平台,不断完善提高景区的精细化程度、网格化预报准确率。开发主要观赏植物花期、生态旅游指数、空气质量3个预报系统

3、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平台

内部建立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外部建立公共服务网站,实现服务产品多样化、智慧化和信息化。

新建1个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平台,1个生态旅游气象公共服务网站,1个手机APP平台,实现服务产品多渠道自动发布、公众主动调阅,推进开化智慧生态旅游气象信息化的发展。

4、信息化网络支撑系统

配置通信、存储和网络安全设备,新建信息共享系统、会商系统。

新建通信传输通道1条内网与1条外网的数据带宽,配置存储设备、网络安全设备,提高信息存储传输能力、网络安全控制能力。

新建生态旅游气象信息共享系统,新建生态旅游气象信息数据库,配置相应服务器和掌上服务终端,开拓生态旅游气象服务领域,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工作。

新建信息显示终端,在3A级以上景区新建若干LED大屏;提升灾害应急时效和预警信息发布的能力。

5、人工影响天气建设

完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更换,在钱江源、古田山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6.气象科普苑

为进一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避险自救能力,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代化科普体验馆和气象设施齐全的气象科普实践基地。该项目分为二部分,分别为气象科普展馆和室外环境气象文化展示区。其中气象科普展馆分序厅、认识气象、气象监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中国天然氧吧、开化气象等方面科普知识,并设置一些互动体验项目,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增加科普宣传效果。室外气象文化展示区以利用现有地面观测场和绿化环境为基础,在气象观测场周边布置各种气象监测仪器,对各观测项目加入适当说明,便于来宾参观和理解;同时在现有环境内布设开化历史上主要气候事件及气象名人浮雕,制作24节气、天气现象符号、预警信号等宣传栏、橱、柱等内容,展示各种气象监测方法、现现代气象的科技成果,各种气象灾害预防措施、避险常识等。科普苑贯穿以人为本思想内涵,把以人为本贯穿整个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使气象科技馆能够充分发挥其展教功能,把气象知识以让人最感自然舒适、最感轻松愉悦的形式渗透传达给公众。

(二)暴雨监测预报预警工程

依靠现代科技的新技术和气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满足未来5-7年开化县暴雨预报业务发展建设和气象服务需求、提升业务现代化发展为原则,并整体带动和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实施精细化的暴雨监测、无缝隙预报、辅助决策、预警与服务的数字化、网格化、定量化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综合观测设施升级改造、县域暴雨精细化预报预警、气象信息网络支撑系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760万元。

(三)公共气象服务工程

通过合作与交换,收集气象高影响行业相关信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提升大数据气象服务能力。根据不同的行业和用户需求,研发信息分析处理模型,将气象大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行业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建立智慧气象大数据综合处理平台,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开展影响各行业的气象灾害种类、时空分布、监测预警指标、敏感度等研究;在现有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调查研究行业经济对当前气象服务要求和未来发展对气象数据和产品的需求;发挥气象大数据的优势,合作建立以行业经济气象服务为目标的行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对相关行业影响的预测模型,为农业、交通、卫生、能源、电力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个性化、互动式气象平台,紧贴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群体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产品。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预警全覆盖、农业两区气象保障、交通自动气象站、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项目建设,总投资500万元。

(四)“智慧气象”工程

利用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的气象服务平台,实现气象信息灵活多样传播,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发布平台、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气象信息感知平台,总投资140万元。

(五)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有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续建、上山道路维修、房前屋后边坡治理、职工周转房维修、围墙修建、院内环境改造,总投资600万元。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气象防灾系统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总体规划,分解落实气象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完成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公益性任务。

2、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密切跟踪改革进程,加快推进气象安全、气象审批制度、气象服务、防雷管理、地方气象和国家气象协调发展机制、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坚持和强化气象事业的公益属性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将公共气象服务全面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及规划,推动气象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3、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绩效。建立健全部门共建机制,推进综合预算,提高气象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把气象建设和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公益事业领域,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突出重点,优化气象建设投资结构,统筹安排重点气象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4、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加快推进相关部门、行业、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推进气象科技攻关、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加快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技术装备、预测预报科技水平。积极开展气象交流与合作,继续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荐访问:开化县 气象 实施方案 【气象方案】开化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