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亿赛范文网!

2022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读后感

时间:2022-07-23 08: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2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读后感

 

 2 2022 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读后感

 7 月 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中,大多数人都知晓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宝贵遗产,但许多人对农业文化遗产尚且知之甚少。此次会议召开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了人们对其保护意识和传承自觉,更让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提高重视,在发掘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05 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自此,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愈加重视,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策和机制。2014 年,农业部发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具体举措。尽管如此,许多遗产地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没有把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切实保护好。我国是农业古国,幅员辽阔,拥有着上万年农耕文化历史,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多样性彰显,孕育和催生了数量位

 居世界首位的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不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势必对自然资源造成莫大的浪费。

 强化责任,在利用中传承农业文化遗产。重视保护、加强保护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才能将其利用好、传承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是某几个国家、某几个民族的责任,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不仅如此,利用和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要让农业文化遗产在利用中活起来、传下去。把“活起来”体现在其多元价值的挖掘上,大胆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大力拓展农业功能,让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把“传下去”真正落实在农民这一主体上。农民才是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无论是挖掘、保护、利用,还是传承,都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坚定决心,在笃行中弘扬中华农耕文明。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不仅体现出中国政府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明的高度重视,还展示出为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作出中国贡献的坚定决心。我们要把决心化作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的笃行力量。我国拥有上万年的悠久灿烂农耕文化历史,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过的一种文化,农耕文明是我国从未间断过的一种文明。农耕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富矿。它映

 射出中国劳动人民“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创造梯田、稻鱼、游牧等类型多样农业系统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里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

  2 2022 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读后感

 7 月 18 日,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高度评价了农业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并科学阐释了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方法与路径,为全球推进保护共同农业遗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富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习近平主席讲话精神,奋力写好保护农业遗产这篇大文章,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为中国乡村振兴“加码赋能”。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博大、内涵宏富。目前,我国已认定 15 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8 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精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一个天然的课堂、天然的实验室,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社会知识。”全国各地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开辟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富路,让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下去,为乡村全面振兴拉动“新引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贵在传承。一禾一稻,都是文化;山水之间,皆有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云南的哈尼梯田游人如织,成为网红打卡地;当内蒙古的敖汉小米广受青睐,频频卖断;当福建的茉莉花茶名扬四海,化身为世界级名片……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就已经“活起来了”。挖掘、利用和发展好农业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供

 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提升其多元价值。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产业兴旺、有利于实现生态宜居、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有利于实现乡村治理、有利于实现生活富裕,为乡村发展增添强劲活力,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和拉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引擎。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为乡村全面振兴拓宽“新通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和搭建发展的舞台。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保留农业农村的自然风貌、乡土风韵,引导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富民产业,既促进农民增收,也为乡村文明铸魂。我们已经惊喜地看到,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父老乡亲致富的“聚宝盆”、农村经济发展的“蓄水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走向振兴的步履越来越稳健,成就越来越突显,为乡村全面振兴开创了新辉煌。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创“新通道”、作出新贡献。为让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更好加码赋能,社会各界应强化协同、形成合力,只有“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文化遗产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新时代焕发荣光!

  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 20 周年。中国不仅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最早响应者和坚定支持者,更是这一倡议的成功实践者、重要推动者和主要贡献

 者。随着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必将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在为中国乡村振兴加码赋能的同时,也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2 2022 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读后感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习近平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保护、利用、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谱实“三农”发展新篇章,是应有之义,也是必行之道。

 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谱实“涵养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新篇。中国史前农业萌芽于上万年前,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在距今约 6000 年,发展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农业体系。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发展与积淀中留下惠

 泽古今的宝贵文化遗产。农村生态与农业息息相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瘠之地通过耕种树木,可以从无到有构建生态屏障,呈现“荒漠绿洲”的奇景;千年耕种的梯田依山而造,可以在大地擘画“人间仙境,世界奇观”的旷世美景;多样化农作物品种齐现,装点美丽乡村,留下金色“种源”,为涵养农村绿野清秀、和风轻拂、泥土芬芳的生态原貌发挥重要作用……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让农村生态各美其美,让美丽乡村在华夏大地竞相涌现。

  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谱实“弘扬农耕文明、提升农业效能”新篇。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转型不是摒弃,发展不是断根。传统农业技术在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中集聚前人的智慧光芒,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是站在前人坚实的肩膀上眺望,让农业发展提质提效,“如虎添翼”。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农耕文明与生态理念生动融合。要让先进技术与农业文化遗产“碰撞”出更具智慧与实践效能的“火花”。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让农耕文明绵长延久,让农业效能在古人与今人智慧交融中大放异彩。

  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谱实“赓续农作匠心、展现农民。

 价值”新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讲求“多方参与,惠益共享”。

 无论是将农作匠心融入当地生产生活,还是将农业文化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农民生活与农耕生活密不可分,农耕生活为农民生活增色添彩。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通过适度发展旅游、建立农业文化博物馆、开展农耕相关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农业文化,进而营造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氛围。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让匠心独运的农业文化发扬光大,让农民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中感受到自身价值体现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让农业文化遗产在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交汇中激荡出新的价值“活水”。

推荐访问:致贺 读后感 文化遗产 2022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读后感3篇 44届世界遗产大会贺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