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亿赛范文网!

2023年度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五篇】

时间:2024-01-15 13:24: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五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度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五篇】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5篇

第1篇: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县有关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会议精神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中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我镇古辣社区蔡村在去年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把蔡村作为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经过一年努力取得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效益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镇把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一名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事务。镇党委书记蒙明语同志多次亲自到蔡村检查指导工作并对建设项目制定作了具体的布置镇长蒋原也多次深入现场指导工作。县挂点单位的领导、干部经常到现场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农业助理每天都到现场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二、项目建设情况 根据市、县有关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会议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的研究对蔡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作了安排并由南宁市规划设计院对整个村庄进行了整体修编规划开展了村屯路硬化、办公楼、村级养老院、公共厕所、渠道硬化等项目建设。

1、硬化了从宾横二级公路进村的道路和村内道路共1200米总造价达1.72万元。

2、耗资5.5万元建造村级养老院一座。

3、投资6.1万元建设办公楼文化室。

4、投资3.74万元硬化村中渠道600米。

5、投资1.8万元建设了一座标准的公共厕所。

三、建设成效 通过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了生态环境农民的各方面意识得到了提高农民群众的讲文明、讲卫生的新风逐步形成农民增收节支效果明显农民的思想意识普遍提高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农村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基础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1、有效地保护山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绿山步伐。目前村上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清洁的沼气烧柴、草的农户少了。植被得到了保护减少了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山林。

2、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使“蔡氏书香古宅”远近闻名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使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促进了村上生态农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富民步伐由于沼气池提供了优质高效沼肥为推进高效养殖业、林果业、无公害蔬菜等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

4、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亮村步伐。在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中我镇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切入点坚持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在沼气池建设的拉动下广大农户积极对水、厨、厕、圈、路等进行综合治理着力改变村容村貌。那些结合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路建了沼气池的农户用上了清洁和沼气能源农家厨房贴上了白瓷砖摆放干净的厨柜普遍建起了新型自动排渣沼气池及冲水式厕所。庭院整洁卫生村路、巷道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5、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的建设活动村民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村里的治安案件大幅下降村民自发成立了篮球队、文艺队文体活动十分活跃显现出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四、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古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村建设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一名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县挂点单位也很重视古辣镇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单位领导多次深入实地指导生态文明村建设。

2、采用“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各界支持”的创建模式 生态文明村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新事物如何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这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思想工作。这项工作不能采取强硬措施要用真心打动农民。政府组织工作队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每天都进村与农户打成一片。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逐步将群众发动起来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村建设中来。同时单靠农民的力量要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是很困难因而争取各方面支持是必要的。镇政府积极和挂点单位联系把上级政府所拨的建设经费全部投入到建设中去保证了建设的起动经费带动了农户筹资的积极性还发动村中的群众义务投工把整个建设引向了高潮整个村的男女老少都参加到建设中来形成振奋人心的场景。

3、取得农户信任攻克难关 生态文明村在刚开始建设阶段进展缓慢大家都很着急群众看到效果不明显普遍存在疑虑的心理。但看到工作组的同志依然克服困难积极去筹款为农户排忧解难群众彻底放下心中的包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中来。这样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各个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4、绿化美化村中环境营造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 根据生态文明村的标准要对村中环境进行绿化美化蔡村、广大班干部群众统一行动起来统一规划对村内巷子进行了绿化种花种草种树给村民营造了一个合适的生活生产环境。

由于我镇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工作到位所以我镇生态文明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2篇: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点思考

一、坚持绿色发展,坚定生态保护的政治担当

4月24日-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湖南,从宜昌顺江而下深入调研沿江治理、保护、开发等情况。26日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视察和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再一次展示了党中央坚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坚定决心。有以下几点需要领会和把握:一是坚持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是保护也是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保护为前提,注重上游意识、中游任务、下游作用,要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生态修复、保护,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我们都是其中一个建设者。做好顶层设计后,只要一锤接着一锤敲,必然大有成效;
三是必须扎实推进“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型,培育新动能。总书记强调:不能再走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老路。否则,一说大开发便一哄而上,抢码头、彩砂石、开工厂、排污水,又陷入了破坏生态再去治理的恶性循环。谈到保护和治理,进一步指出,是时候改变了,也是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时候了。谈到发展,他进一步强调:“发展也要讲兵法,兵无常势。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四是一鼓作气一抓到底,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这一次视察(座谈会)是对2016年1月重庆座谈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部署的一次检查、督促、落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朴实、深入一抓到底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预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应有的工作态度、应尽的工作责任、敢于负责的政治担当。

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次大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作重要讲话,韩正作总结讲话,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二、领会习近平视察云南讲话精神实质,因地制宜谋发展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关键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我认为,还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五个着力,打好民族团结示范、生态文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三张牌,在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上做文章(规划融入、项目融入、发展融入),使我们地方想做的事变成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双版纳只有依托、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才会有更快的发展,才能抓住更大更好的机遇。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所作为。这是由西双版纳特殊性决定的。一是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北回归线上唯一一片绿洲,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和素有“动物王国、植物基因库”之美誉,澜沧江从北向南穿越全境(需要保护),昆曼大通道经勐腊(磨憨)出境连老挝直通曼谷等等,环境独特,区位独特。二是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民族众多,我们的重要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边境安宁、边疆稳定。三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小,GDP占全省总量之比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发展。肯定要发展,关键是做好我们自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财政收入(2017年全州总收入约48亿元,刚性支出近90亿元)主要是靠国家转移支付。这些都是我们西双版纳的实际。中央反复强调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就要结合这个实际,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准确定位西双版纳的未来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西双版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州委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经济六大发展战略就是因地制宜、事实求是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贯彻好、落实好。进入新时代,要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新作为,按照“一盘棋做谋划,一张图干到底”的要求扎实干好!

三、坚持绿色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怎样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一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西双版纳生态自然优势,依托“西双版纳”知名品牌优势,在巩固提升粮、胶、茶、糖、果蔬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与健康养生、体验探险紧密结合起来,开发旅游新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做强做大做优旅游业。西双版纳是完全可以作为全域旅游开发的最佳地区,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争取这一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进入国家规划建设盘子,借国家之力打造提升;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中我们已经拥有了重要的载体——勐腊(磨憨)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合作区及昆曼国际大通道的高速公路网及铁路网,这些国家战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助推西双版纳区域经济发展提速增效。问题是:这些机遇已经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不能一方面在争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现在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已经落地了,而我们却还处在观望阶段。我认为,我们就是要把“试验区”“合作区”这两个项目的规划做好、做优、做特,充分展示“两区”的优势,实验过程要放开胆子、甩开膀子大胆试验、大胆探索。进一步做好实施项目的前期规划和项目储备,让更多的规划、项目进入国家发展的大盘子。举全州之力来推动“两区”的工作。要有破有立,重在“试验”“探索”上作文章。在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和改进。如:规划还不够大气,还存在区域地区的局限性,应该站在国家战略发展这个高度来规划;
部门联动、省州联动还不够,宣传力度不够,还处在经验总结的初级阶段,试验示范效应和作用没有发挥好。能否借上海浦东发展之力、人才优势之力来推动我们试验区、合作区的工作?再一方面,就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云南作为“三江源”(四江源——珠江源)区域省区,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都在长江、澜沧江、珠江流域范围,国家将要实施的对全国进行功能区划分,由于云南的特殊性绝大部分地区将被列为国家的生态保护区和限制发展区,西双版纳生态保护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将来大规模的开发已经不可能,二产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将会限制发展。所以,做好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依托我们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强做大做优旅游业,是西双版纳乃至云南全省的最佳选择。

第3篇: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根本大计。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这次大会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会议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的原则,而且明确了重点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关键阶段之际召开这次会议,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前所未有的动力。

2020年以来,我市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全面梳理环境问题,踏踏实实推进环境问题整改,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取得了一次次的突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时期。这次环保大会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6项原则、5点要求,进一步夯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为我们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岗位、勇于担当,以环境问题为导向探索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深层次原因,既从宏观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战略规划,统筹解决环境问题;亦立足当前真抓实干,推动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同时,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的重要依据,使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受到严格的责任追究。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当代表们听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共xx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响起了人民大会堂内雷鸣般的掌声。

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在20XX年的党xx大报告中也已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现在在xx大再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并将此列入了重要议题中,可见中央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环境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xx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xx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xx”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党的xx大报告提出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xx大报告此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xx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xx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即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而在自然环境保护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生态产品。在党的xx大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 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x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的。在党的xx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而在党的xx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4篇: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
心得体会
在新发展阶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安排;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这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城镇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必须守住资源节约的底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吸取了其他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提炼了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成功经验,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战略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推动实现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民生福祉显著提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们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颗粒物污染防治、流域和区域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到2020年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大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三、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在新发展阶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二)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
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三)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内国际发展,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努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
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 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愿为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

我们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

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第5篇: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800字生态文明建设
心得体会
一、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当前中国的环境危机非常严重,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中国河流已经受到污染,同时全国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困扰。3.4亿农村人口喝不到清洁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受到大气污染的危害。过去十几年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同时也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资源的消耗、废气(弃物的大量排放严重威胁着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相连。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态问题成为热点、焦点问题之一。与之相适应,一个表征着人类与自然平等进步状态的崭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党对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作为主体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表现为人类能够依据规律建立和保证与自
1/4


然和谐的关系,使人类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存在和发展。”它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到达的高度。是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科学的生态发展意识的确立,健康有序的经济体制的运行,合理完善的保障制度的设立,和谐共生的环境的创建,全面发展的局面的开创。生态文明所表征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新的社会发展状态。它本身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类遵循自然生态(即除人以外的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与生存状态规律,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改变了自然生态的自在规律,将自然生态纳人到实践范围之中,人化自然年形成的文明,是主观作用于客观所寻求的和谐之路。这两个层次中,后者是一种更为复杂更为全面,更为先进、更为平衡的状态,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更高层次。二、强化环境法,建设生态文明(一倡导环境公平,体现和谐自然观
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新要求。而要完成这项艰巨而复杂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要有法治作为保障。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一般认为,公平是指给予同样的人同等对待的平等
2/4


状态,而环境公平是法的公平价值在环境法领域的具体化。从更深的伦理角度看,环境公平甚至涵盖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公平,认可非人类的自然体与人类一样拥有平等的环境权利。(二加强环境法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当我们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而生态教育尚不普及、生态道德意识尚未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法律的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当乱砍滥伐屡禁不止时,当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该关不关时,当污染源造成巨大危害时,非严厉的法律措施不能解决。但我国目前生态安全的法律支撑体系缺失,环境法治现状较差。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行的宪法缺乏对生态文明内在要求的考虑,没有明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现有的单项自然资源法中,也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立法目标,因此,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致使有些法律条款可操作性很差。其次,在环境污染、生态保护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已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只是对企业微观层次的清洁生产行为进行了规范;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也仅做了一些规定,并且除了该法外,其他法规均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环境的条文。最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生态文明战略,理应作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加以确立,使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并且,还应当在宪法中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宪
3/4


法地位,明确公民有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在各环境保护单行法中对公民享有的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水权等作列举性规定,以完善公民环境权利系统;增设尊重其他生命物种生存权利的规定。三要制订一部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四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五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及其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4/4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生态 思想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五篇】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5篇

热门文章